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把被人欺诈、受了骗称为“上当”。其实,“上”是去的意思,而“当”即:当铺;原意是指去当铺典当东西。那么,“上当”后来是怎么被演变成受骗的呢?
传说晚清末年,清河(旧县名,1914年改名淮阳县,即今江苏淮阴市。)地方,有一户姓王的大户人家,祖上几代经营着一座当铺。由于前辈苦心经营,管理有方,利润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俗话说得好:要想发财快,庄稼搅买卖。靠当铺发了财的王家,又广置田产,更加家大业大,成为清河地方富甲一方的大财主。
生活富裕后,王家的人开始追求享受。他们把土地出租,秋后收取租子,而把当铺取得的分红,再转投进当铺,成为入股的股东,却谁也懒得用心经营,而是把当铺业务推给一个年纪轻轻的叫寿苧的晚辈去打理。寿苧这后生,酷爱读书,特别喜欢校勘典籍,对于谈古论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对做生意却一窍不通,处理典当业务心不在焉,非常随便,是个典型的书呆子。
王氏族人见状,心中窃喜,认为有机可乘。于是开始有人把家里不值钱的东西拿到自家的当铺,用高出物品许多的价格去当。当铺伙计不敢得罪股东老板,而寿苧呢,既是晚辈又碍于情面,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再后来,各房的族人纷纷效仿,不到一年,当铺的资金便被骗得所剩无几。一座生意兴隆、财源滚滚的当铺,就这样破产了。当时,有好事者编了几句顺口溜,供人们传唱:清河王,自上当,当的当铺空荡荡。
后来,人们就把受骗也称为“上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