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文化*生活总第2819期 >2015-06-08编印

给我更多的读书时间
刊发日期:2015-06-08 阅读次数: 作者:安庆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这是一个著名学者在他少年时代曾经说过的话。他酷爱读书,可是,由于家境的窘迫,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他要过早地为家庭肩负起生活的负担。他的父母看到了他目光中的渴求、对读书的渴望,从此,尽量腾出更多时间让他读书。他干着力所能及的活儿,只是把更多读书时间挤在了晚上和早上。后来,他成为一个在国内乃至国际都有较高声誉的学者。
  我在少年时代就记下了这个故事。我也有过趁着最后一抹夕阳读完几页书,在第一缕晨曦伏在窗口如饥似渴读着一本书的时光,有过去捡柴、剜菜时偷着看书的经历。我感谢那些曾经滋养过我,实际上一直还在滋养我的好书,在所有的光阴中,唯有被书占有的时光是最宝贵、最让人独享、最使人怀念的。我感谢舅舅家的那些旧书,一个午后,我趁着表哥午睡溜进他家凌乱的杂物间,在那里我唯独看见了那些书,包括当时流行的长篇和硬皮的章回小说,沿着这几本书,一个孩子的世界打开了,它启开了我人生的一扇窗口,让我找到了为之贪婪的幸福。记得那个午后我是偷偷地离开舅舅家的,我怕表哥醒来要回我想看的书。代之而来的却是表哥和姨家一个姐姐的支持,他们相互地传开了,他们的一个小弟弟非常地爱书,我的那个姐姐在一次从城里去舅家赶庙会时,给我带去了几本诗刊,几本当时的文学杂志。就是几本诗刊让我开始了从爱诗到写作的尝试。再后来我爱上城里的书店,趁一个星期天,步行几十里地去书店看书,把母亲给我的吃饭钱换成一本书回来;高中毕业后在工地打工,我把父亲给我买的那双用来上工穿的帆布鞋,打折卖给工友,用换来的钱去了书店,我记得买来的是沈从文的《边城》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集》。
  后来,在我的小青年时代,我去得最多的是在邮政局工作的一个文友那儿,我和他频繁接触的时间里,《人民文学》《收获》《当代》《十月》《散文》《青年文学》《读书》等,都是在他那里我才第一次见到,我才知道写出的东西原来还有这样的刊物可以发表。我在他那儿获得的阅读和文学杂志的信息为我以后的创作打开了一扇窗口,避免了一个乡下孩子过分的闭塞。当时的很多好小说都是在那儿读到的,如何立伟的《白色鸟》、莫言的《球状闪电》、马原的《西海的无帆船》、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格非的《褐色鸟群》、史铁生的《奶奶的星星》;还有北岛、舒婷等诗人的诗。
  2004年,我离开工作了十几年的乡镇,投奔在如今生活的城市,我最初在这个城市是孤独的,安慰我的还是书!我在一次读书沙龙上曾经说过,书是我暗中的贵人。对,回望来路,书一直都在暗中地帮我,为我指点迷津,伴我度过孤独的时光。工作之余我疯狂地读书,去图书馆、书店,度过我一个人的那些寂寞时光。夜晚,透过星群和城市的霓虹,望着家乡的方向,望着百里之外我的村庄。我知道,我只能更加发愤地写作!我知道,梦想还在奋斗的路上!几年后,峰回路转,我在这个城市真正落脚生存的问题终于得到解决。说起来还是感谢文学,感谢我一路的读书时光!
  我认识一个酷爱读书的公司老总,他曾对他的员工算过读书的时间和效率,一天挤一个小时的时间,一周可以读多少书,一月、一年可以读多少书,并且非常支持他的员工读书,让他们列出读书的计划。他说,如果他的员工桌子上多放一本书,他会对这个员工高看一眼,一个热爱读书的员工,他的素质不会低;他还说,在工作不紧张的时段,他宁愿员工能静下来在案前或回家多读一会儿书。一个公司有这样的老总应该感到幸运,他影响的是一个单位是一批人。我一直尊敬他不是因为他的地位,而是他对读书、对读书人的态度,他读书的境界。
  我不企求“黄金屋”,也不企求“颜如玉”。作为一个爱书人,我只希望不辜负读书的时光,愿意永远做一个“扑在书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的读书人,唯愿读书成为我的一种精神依托、写作和修养进步的阶梯。有书读,就是最大的幸福、最大的满足。
  我最大的愿望是每天能多一点读书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