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爱心十分希望
这是一个发生在县城的真实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住在东湖边上……
沿着东湖西岸的一条小巷向西走200米左右,记者来到一个有院无门由南向北延伸开来的窄窄的小院子。从院门一眼望去,两排七八间或坍塌或露出破旧墙砖的老房子,仿佛无人居住一般凌乱不堪。往里走,只有靠北的两间西房,墙上补丁摞补丁,勉强能够遮风蔽雨。推门而入,屋子里锅碗瓢盆黑乎乎,床单被褥一层土,想象不出,主人是怎样挣扎在这样的环境中,又有着怎样的生存状态?
邻居告诉我们,这里,便是迎宪男孩潘晨斌:一个父母双亡的孤儿的家……
父母双亡满目凄凉他的家
按理说,出生于1996年的潘晨斌,本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可我们见到他时,从他瘦弱单薄的身体看,却像是一个十三四岁严重营养不良的毛孩子,那无光的眼神,无奈的表情,给人以内向腼腆甚至于木讷的感觉。
2008年,年仅12岁正在上小学5年级的潘晨斌经历了人生第一次重大的打击:他由一位家境虽不富足,但父母双全的独生子,变成了没有妈妈的单亲孩子。提起晨斌的母亲,晨斌的大妈张计香满是遗憾:全是受了咱们农村人没文化的害,那一天,看到弟媳妇突然摔倒在院子里,一家人手忙脚乱急着就往医院抬,谁料想她得的是急性甲亢性心脏病,如果有点儿急救常识,当时不要乱抬乱动,服点儿速效救心丸,然后再往医院送,晨斌或许就不会过早地没有了母亲,晨斌的父亲潘强也不会没有了温柔的妻子。
打那时起,晨斌的父亲潘强一蹶不振。患有胃溃疡的他,更加成了药罐子。起初,晨斌的奶奶身体还不错,勉强能够帮着二儿子潘强与孙子做做饭,收拾一下家。2009年,老人也由于脑梗自顾不暇,小晨斌开始边上学边照顾父亲。再后来,无法振作的潘强身体一日比一日坏起来,小晨斌父子俩的生活,就靠低保来维持。2013年初中毕业,晨斌成为职高的一名学生,他学习的专业是机电专业。才上了一个学期,由于父亲身体越来越差,晨斌不得不辍学在家照顾父亲。作为低保户,再加上父亲潘强常年吃药,晨斌与父亲常常饥一顿饱一顿过日子。父子俩一日将近两顿的饭,简单到只有白面没有米,蔬菜只吃白菜土豆最廉价的菜,调味品除了食盐就是酱油。孝顺的晨斌不会做饭,就从奶奶那里学了回家给父亲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十三四岁的小晨斌,成天便被家务缠身,也成为父亲的主心骨与护理员。
痛苦时,晨斌的生活乐趣就是看穿越小说,晨斌希望有一根金手指,能够横扫一切困难。现实很残酷,理想很迷茫。有时候,晨斌也想逃出去,逃出炼狱般的生活,然而,对于父亲的爱与责任,总会一次次把他拉回到父亲身边。为了能改善一下父亲的生活,去年夏天,晨斌每天安顿好父亲后,就去商贸城一家饭店当学徒工,两个月赚了1000元全部交给父亲,希望父亲能开心振作、能慢慢好起来。在院邻的帮助下,晨斌还为久卧病床的父亲做了一个健身器,吊在父亲的床头,方便父亲能拽着它坐起来、走下床。然而,去年秋天,父亲潘强的病情越来越严重,甚至于下不了床,屎尿无法自理。晨斌更成了父亲一刻离不得的陪护人。特别是去年冬天,家里生着蜂窝煤,晨斌见父亲常常冷得直哆嗦,就每天与父亲挤到一张单人床上相互取暖。陪父亲潘强走过的最后日子,特别令小晨斌刻骨铭心的是农历三月初的一个晚上,父亲病情发作,情急之中晨斌敲开邻居武彩强叔叔的门,晚上九点,武彩强叔叔背着父亲,与晨斌一道将其送到医院急救。半个月,家境同样窘迫,有两个孩子的大爷大妈与晨斌一道,陪着晨斌的父亲走过了人生最后的时光。农历三月二十八,晨斌的父亲潘强永远地离开了儿子,留给这个孩子几万元的债务,留给这个过早承受了寻常孩子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感恩亲友找份工作早当家
潘晨斌的父亲走了,原本不爱说话的他,默默地望着前来帮助他为父亲办理后事的人,过去的一幕幕,在他的脑中浮现,他深深地记住了恩人们的每个身影、每张脸。
晨斌忘不了,父亲潘强的好朋友四儿叔叔在父亲住院时天天去看望照顾他;忘不了九队村民代表,如家人般无私付出不图回报的那份乡里情,直至父亲出殡那天,张海亮、武来生、刘玉儿、王斌喜、刘德牛、张二狗、张明儿、张海刚、卫祥儿等叔叔伯伯纷纷出资出力,帮晨斌走过这又一道坎。这些从小看着晨斌长大的淳朴的乡亲们,柔柔地牵挂着他这个没了爹娘的苦孩子。
晨斌忘不了,自己从小到大的同班同学、而今已成为一名保安的好伙伴赵凤飞,在自己最无助的日子里,对自己的激励与鼓舞;忘不了,刚刚安葬了父亲后,大妈张计香送来好吃的,含泪强笑望着他,希望他多吃一点再多吃一点,在大妈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侄儿晨斌能吃得胖点儿。忘不了,奶奶得知二儿子潘强离去的不幸消息后,那份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极大悲伤。
晨斌忘不了,小学一年级在子弟校上学,他得了两张成绩优胜奖奖状,四姑为他买了最喜欢的赛车、写字板,还有一堆好吃的,那个大年特别开心,那是他从小到大最难忘的一段美好时光。
特别让小晨斌感动的是,他的情况得到了街办与社区领导的关心重视,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父亲潘强出殡那天,迎宪工贸工委董事会为他救助5000元,迎宪工贸工委董事长王永亮个人捐助2000元,九队村民代表在忙里忙外打理着晨斌父亲潘强后事的同时,也无记名给予100元、200元的救助,虽杯水车薪,但深情永驻……一股股的正能量,激励着他,明天,要坚强面对。“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是迎宪男孩潘晨斌最喜欢的一段话,采访中,不善言辞的他用这样一段话鼓励自己,表达心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他对明天的选择与宣言。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而今,孤儿潘晨斌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找份工作,还清父亲生前欠下的债务,不再连累年迈的奶奶与生活拮据的大爷大妈,能够打理好自己的生活当起自己的家。在此,我们也希望有好心人能够帮他圆上这个梦,帮助他重新拾起人生自信心,走向美好新未来。对此,本报也将继续予以关注,继续进行跟踪报道——
记者手记
让正能量完胜!
迎宪男孩潘晨斌,一个父母双亡的孤儿,从2008年其母不幸亡故,到前不久的其父离世,再到迎宪村民等好心人的雪中送炭……一系列的遭遇中,给人以太多的遗憾、更多的思考。
在抢救晨斌母亲的过程中,如果现场有一个稍稍懂得急救常识的人,这场悲剧或许就不会发生;如果晨斌的母亲不会过早离开,晨斌的父亲或许就不会一蹶不振,直至永久地倒下,以至于让单薄的晨斌从小就背负如此沉重的压力……
生活没有假设,过去无法重来。这个不幸的家庭,留给我们更多的,是一份对人生的思考与启示。让正能量完胜,击败负能量这一无孔不入的“病毒”,是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团队所迫切需要的武器。
让正能量完胜,就是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懂得健康常识,懂得急救措施,为自己,为亲人,为社会,多学一些生存技能。
让正能量完胜,就是要做一个能够在困境中振作并最终战胜困难的人。困难就是纸老虎,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
让正能量完胜,面对困境,我们能做的不是消沉,不是逃避。以百折不挠的勇气、脚踏实地的耐力、绝不言败的决心,去决战一切的艰难困苦,方为人生最大的成功。
让正能量完胜,就是要做一个有爱心、有担当的社会人。孤儿晨斌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父母双亡的他,在跌人人生最低谷的时刻,有这么多不图回报的好心人帮助他、关心他,使得他孤儿不孤,相信这股强大的正能量,一定会陪伴潘晨斌走出人生困境,迎来美好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