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源,1956年6月生,中共党员,柳杜乡拔奎村人,现任柳杜乡人民调解委员会首席调解员。2012年荣获“全国人民调解能手”称号和“法治太原”建设人物奖。
他是一名普通的农民,更是一名热心的人民调解员,他从事人民调解工作30年来,不辞辛苦,奔波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开展普法宣传,化解民间纠纷,为我县的平安建设默默奉献着。他还受到省司法厅和市司法局领导的专程慰问。他只是一名地道的农民,以种葡萄为生,那他究竟有何能耐,能让那么多矛盾纠纷当事人心服口服,甚至周边文水、交城等县有纠纷也找他帮忙。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走近了张继源。
59岁的张继源个头不高、黝黑壮实,满头白发,标准的农民形象。然而,外表粗犷的老张调解矛盾纠纷却很细心、善用脑子,一双充满善意的眼神,总能在不经意间给人一种安定和力量。他用自己的正直与公道、辛勤与智慧,守护着一方安宁……
化解“滴水”之争
2011年8月,北社村两户村民发生斗殴,西家小李把东家老李的头打破了。派出所介入后,打架一事虽然平息,但两家的矛盾没有解决。无奈之下,只好请张继源为两家调和。原来,闹事双方是多年的老邻居,几十年来相处融洽。前几年,住在东面的老李翻盖房子,房檐末端的“滴水”伸到了西面小李家的院子里,当时小李家并没在意,直至2011年,小李翻盖房子时发现新起的墙无法往上砌,才引发矛盾。小李希望老李可以把“滴水”锯短些,方便自家砌墙。而老李则认为小李应该尊重老人,遂对小李提议置之不理。
为了化解这起矛盾,张继源没少给两家讲道理,可老李家怎么也不同意锯自家的“滴水”。张继源冥思苦想了几天之后,决定用智慧化解这场纠纷。一天下午,张继源将两家人叫在一起,当着老李的面对小李说:“你看老李家盖房子也不容易,你是小辈儿就忍一忍吧,改天你把墙体重新设计一下,屋檐可以高于老李家,‘滴水’也能进入老李家……”话刚说到此,老李就着急了,一个劲地埋怨起张继源来,说他不公道尽让小李家占便宜。一听这话,张继源当场发了火:“小李家越过墙裙是占便宜,那你越过就不是占便宜……”老李听着这话,一下子蔫了,埋头想了一阵后,抬起头对张继源说:“俺服了你,俺这就回家锯‘滴水’去。”一场棘手的纠纷被张继源化解。
平复“翁婿”矛盾
“老张,救命呀!”一天傍晚,邻村老刘(化名)跌跌撞撞跑进葡萄地向正在劳动的张继源求助。原来,老刘招了个“上门女婿”,翁婿之间关系越处越僵,女婿不久前索性搬出岳父家。当天,女婿喝了酒,跑回老刘家闹事。
张继源赶到现场制止事端后,没有急于调和矛盾,而是多次分头与老刘老两口和女儿小两口谈心,从中找到了矛盾的根源。原来,老刘的独生女儿大大咧咧,有时疏于料理家务,而女婿则比较内向,不善表达,对妻子疏于家务很有意见。小两口的矛盾积累扩大成了家庭矛盾。
找到根源,张继源经过50多次上门说和,帮助老刘一家意识到了各自的问题。为避免矛盾再次发生,张继源还起草了一份“约法八章”,条款甚至细化到“男方努力赚钱,年产值目标达到三万元;女方细心料理家务;孝敬双方父母”等内容。从那以后,老刘一家和睦相处,小两口去年还生了个白胖小子。
乡土智慧服人
种到田埂上的玉米该谁收?年迈的老人谁来养……因为张继源遇事冷静,处事公正,在柳杜乡,遇到难缠的纠纷,人们都会找张继源叨歇叨歇。张继源种有15亩地,但每每有人找到地里,他总是放下手头的活儿,给人当和事佬。
张继源是高中毕业生,曾在村里担任团支部书记和村委会干部,调解纠纷是他工作的一部分。在村里是“能人”,村里人遇事都喜欢找他讨个主意。更是个热心肠,爱管“闲事”,用张继源的话说,管“闲事”管出了瘾,看着经自己调解家人重归于好、邻里和和睦睦,心里就特别高兴。
此外,张继源喜欢舞文弄墨,将自已的调解心得、体会感悟写出来,以“老张调解手记”为题在清徐报常年刊登,三年前,张继源出了本书——《乡土文集》,收录了他自己大量的调解案例。他总结出调解的“四诊”、“八纲”和人民调解的“54321”等工作方法,都闪耀着他独特的乡土智慧。2012年,他作为太原市“调解能手”巡回报告团主要成员在各地作了报告,他自创的“四诊”、“八纲”调解方法也得到了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