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文化*生活总第2810期 >2015-05-18编印

经重大考试被录取因何称“折桂”
刊发日期:2015-05-18 阅读次数: 作者:王增维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折桂”一词,典出《晋书·郤诜传》。
  郤诜,字广基,是两晋时晋武帝司马炎手下的一位大臣。郤诜仕途可谓一帆风顺。他的官职几经变动,后被调为雍州刺史。在他临起程赴任前,晋武帝司马炎特地在皇宫东堂为他设宴践行。席间,晋武帝问他:“卿自以为何如?”意思是你自己觉得自己怎么样?郤诜为了炫耀自己,竟大言不惭地回答说:“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郤诜之所以敢这样说,是因为他当年被选举为贤良重臣,参加全国对策考试时,取得了第一名。因他名列全国第一,因此他说自己就像桂树林中的一枝桂枝,又像昆仑山上的一块美玉。那么桂枝为什么能和玉相提并论呢?这是因为这种东西非常珍贵。桂树的树皮和叶子既能入药,又可做香料,还适合做调味品。故称科举及第为“折桂”。唐温庭筠有诗云:“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传说郭沫若年少时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但就是调皮捣蛋的不行。每天晚上回到家,总是玩得灰头土脸。有一天,他父亲责备他:“今天爬墙钻狗洞,肯定有你!”不料郭沫若竟不假思索地顺口回答:“他年蟾宫折桂枝,必然是我!”和他父亲的话正好配成一副对联,而且对得天衣无缝。
  后世因此把参加重大考试被录取称为“折桂”。又因为神话把月亮称作“蟾宫”,并说月中有桂树,吴刚没日没夜地砍也砍不倒,因而还有“蟾宫折桂”和“月中折桂”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