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文苑*副刊总第2809期 >2015-05-15编印

梅花香自苦寒来
——读张见素《十度深秋》有感
刊发日期:2015-05-15 阅读次数: 作者:洗尘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2011年,百花簇锦的清徐文坛竞放出一枝无比绚丽的新花,她亭亭玉立,清荷素雅,芬香扑面,芳气袭人。这就是张见素和她新出版的文集《十度深秋》。这个默默无闻的年轻教师,以其深邃的哲理、严谨的逻辑、睿智的视角、独到的见解、高雅的情趣、流畅的文笔记录自己的生活,不过三、四年时间,就推出了装帧精美的《十度深秋》,令广大读者惊叹不已、赞不绝口。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小城文坛轰动。
  作者张见素,很多人不认识。有人问:张见素何许人也?有人说:这真是一部难得的佳作;有人赞:她就是清徐的于丹;有人叹:这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啊。
  我与作者认识早在二十多年前,她当时刚从学校毕业,在本县王答乡的一所初中任教。1994年,东湖诗社组织参加太原市新田园诗歌大赛时,她参赛的诗歌作品受到省城著名诗人董耀章、市文联副主席梁志宏的高度赞赏。我把她的诗歌《残枝》、《黄土地的风》编入油印本《东湖诗集》第四期。当时我在体委工作,一次我到王答办事,我们曾见过一面。以后再没有联系,她调到徐沟中学我是后来才知道的。2011年,我为纪念东湖诗社三十周年而编辑《东湖诗集》时,从徐沟中学牛志仙老师送来的作品中,选了她的《水月》和《悲黛玉》两首诗,并于2012年邀请她参加纪念东湖诗社成立三十周年座谈会,介绍她与文朋诗友们认识。因为她人品好、作品好、修养高、境界高,近年来,县城组织文朋诗友活动,她都应邀而至。从此,她不仅是徐中的老师,也是我的老师,我们大家的老师。
  张见素本名张瑞红,见素乃笔名,取于成语“见素抱朴”。此语出自老子《道德经》“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是圣人超凡脱俗的生命情操,是人生至高的修养与境界。“见”可以指见地、观念、思想,“素”乃纯洁、简单。孔子的《论语》亦说:“素如一张白纸,毫不染任何颜色。”思想观念经常保持纯洁无染,这正是她对人生的向往和追求。
  董振邦校长在《十度深秋》序言中说:“她读高中时就经常在校报上发表一些诗词和小文章,算是学生中的佼佼者了。那时她作品,特别是诗词,甚是有些味道,短小精悍,却耐人寻味。”并称赞她是一个“有思想重修养,不慕虚荣,淡泊名利,与人为善”的人。我的好友履山兄在《品雅悟道》文中评价她的文章“锦囊神妙,蕴韵清香,其节奏悠扬舒缓,神韵铿锵不凡,独特纯粹的气质,令人赏心悦目”,“立意深远,见多识广,将深邃的哲理蕴含其中,自然而生动”;评价她的为人“是一个勤奋、高雅、深厚、激情、且多产的女中精英”。这些我都有同感。《十度深秋》内容丰富,装帧精美,46万字,111篇文章。凭心而论,这是多年来我看到的本土文学作品中最好的精美之作。它大至可分四部分:生活感悟、自然之景、与孩子们的交流、历史人物解读。第一部分生活感悟,通过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小事,抒发自己对人生、事业、社会的体会和感悟,以近推远,以小见大,语言简洁,哲理深隽。有情怀、有感动、有浪漫、也有遗憾;有随想、有梦幻、有错觉、也有留恋。我最欣赏最喜欢的也是最简短最凝练的是《所谓成熟》,我认为它是全书的精华。
  从写景散文来看,她捕捉景物的范围很广,视角独特,意境高远,人在景中,情景交融。她把喧嚣的城市、朴实的乡村、寂寞的庭院、辽阔的草原、绚丽的烟花、故乡的老井写得生动别致,意味深长;“雪”可以是童话中的美丽世界,“雨”可以是生命中的一次洗礼,“雾”可以是生活的本来面目……写柳树,她说:“没有了柳,世界还叫世界吗?”
  我读别人写景的散文,包括我写的,多是游记性的摹写记录。但她往往从故事切入,从生活走出,层层推进,从美中感悟深刻。这正如这部分的导读引言:“静一静,静一静,你会听到天与地的秘语,光与影的合奏,叶与根的切磋,风与沙的约定……”在她的笔下,自然里的任何生命都具有人的脉搏和气息。
  我最喜欢的是与孩子们交流的部分。她把孩子(当然包括她的学生)当作知心朋友,通过许多小故事,告诉孩子们读书是幸福的,该读什么书,怎样读书,怎样写作,领悟人生的质量和人生的快乐,告诫孩子如何面对失败,懂得舍与得的道理,理解人是需要有点精神的,生活是需要一点艺术的;为了实现孩子的梦想,愿意我们一起来努力。在母亲的熏陶下,儿子贾可在读高中时就出版了散文集《谁的阳光》,我省著名作家韩石山为书作《序》,予以肯定和鼓励。2013年我编《清徐当代散文集》时,曾编入贾可的散文《珍惜》,事前我并不知道他就是见素的儿子。我自己没有把孩子培养成材,这是我终生的遗憾,也遗憾没早时读到《十度深秋》这本书。我希望现在年轻的父母学会如何和孩子交流,知道人材是怎样炼成的。
  作品第四部分是历史人物解读。书中涉及中外历史文化名人60多位,有老庄,有孔孟,有吕不韦、司马迁,有王羲之、陶渊明,有王勃、王维,有大小李杜,有元白,有苏辛,有朱熹,有李煜,有李清照、陆游,还有徐志摩、甘地、居里夫人、泰勒斯、苏格拉底、柏拉图等等。她以简洁别致的语言、独特犀奇的视角对人物进行精辟、清新、别样的解读。使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本书中还有两篇是不能不提的,一是《前世的记忆——〈诗经〉自解》,另一篇是《再读红楼》。我没有读过《诗经》,是读了她的文章后我才了解了《诗经》的意义。红楼曰再读,说明她读《红楼梦》的次数不少。她写了四十小段,是为了纪念她四十岁生日。文章都很短小,见解却很深刻。我认为她写这类文章更能发挥她的特长,所以推荐她参加罗贯中研究会的研究,写一些有关罗学的文章。她果然出手非凡,见解不同凡响。
  见素在教书育人、文学创作、做人做事等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去年一年时间,由董振邦校长主编、由见素编审的徐沟中学校本教材和师生作品集如期完成,两套20本,装帧精美大方,内容丰富深刻,极大地提升了徐沟中学的品牌形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都是她勤奋敬业所获得的难能可贵的成就。如今,见素是省作家协会会员,我很庆幸我们能成为忘年之交。读她的作品、与她的交流,使我汲取营养、增长知识、净化心灵、提高境界,晚年的生活过得更加丰富多彩。
  当前,正逢提倡全民阅读的大好时机,我真的希望能读到像《十度深秋》这样的好书,尽情享受知识和精神带给我们的快乐和幸福,让文学艺术的百花园中绽放出更加多姿多彩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