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文化*生活总第2804期 >2015-04-29编印

品雅悟道
张见素文集读后
刊发日期:2015-04-29 阅读次数: 作者:石履山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古人云:“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随着羊年的步伐,迎来了和煦的春风。这是一股晋韵清风。在这“桃李一园春”的时节,我拜读了张见素女士的几本文集,分别是《十度深秋》、《晋韵清风》和《洞烛微光》,读后感受颇深。
  初读佳作,已觉见素女士锦囊神妙,蕴韵清香。其节奏悠扬舒缓,神韵铿锵不凡,独特纯粹的气质,令人赏心悦目。她无疑是一个勤奋、高雅、深厚、激情,且多产的女中精英。
  这不是虚夸。董振帮校长的序言,证实了这一点:“记得她读高中时,就经常在校报上发表一些诗词小文章,算是学生中的佼佼者了。”这是她的学生时代;“现在她也已是二十年教龄了。二十年里,她一直低调,只是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争名,不争利,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一个多思善感,积极上进的人,是不会轻易妥协于生活的种种琐屑甘于平庸的。”她有思想,重修养,淡泊名利,桀骜不羁,与人为善,豁达率真,热爱生活,既轰轰烈烈,又平平淡淡,一句话。“她的人生是饱满的”。这是她作为徐沟中学语文教师的真实写照,相信董校长不会是无原则的褒奖。
  她的文集含短文二百多篇,我虽不敢妄加评论,但总也想细细品味。自己会谨慎细微地去理解,小心翼翼地去钻研,从中尽力领略到见素的建树。不难看出,她的人生确实是“隽永如茶,醇厚如酒,灿烂如花”。文章惊现了她敏锐的眼光、严密的逻辑、深邃的思想和高雅的情趣。“晋山晋水晋人家”,“清风清韵清文章”,在她的椽笔下得到了传承和发扬。不少感人的故事随文而出,平铺直叙,步步深入,小处着眼,大处收笔,娓娓道来,于平淡中求品味,无疑这是她向人们展示出的一份难得的豁达。
  太多的感觉,我只能是走马观花,粗略看到花的灿烂。然而“踏花归来马蹄香”,能不销魂!
  “有那么一个地方,你无法选择,偶然的结了一生一世命定的缘,它牵绊着你,从生到死,它的名字叫——故乡。”
  说到故乡,一股浓浓的乡情悠然而生。在这里,三间老屋发展成七间青砖新房,十分宽敞。联想到父母,不知吃了多少苦。父母哺育了我们成长,帮助我们获得了成功,没有任何条件,不需要我们偿还些什么。父母给于他们子女时,子女们笑了;而子女们给于父母时,父母哭了。可怜天下父母心啊!还有邻居,给生产队看场撵鸡的“半姑”老人,头发花白没了门牙,看到我们乱跑折腾时,总是慈祥可亲地安抚:“慢些些,不要跌倒。”“不早了,误了学呀!”还有五月的槐花,雪白细腻,鲜嫩可餐;六七月间池塘里摸鱼,烤吃浓香的青枣,放牛皮纸风筝,玩玉米杆冲锋枪,看老姑庙里烧香,老舅将儿子送人……往事历历在目。
  说到人品,见素女士还是一个正直善良、充满爱心、愿意伸张正义的人。这从她的《一件小事》中可以看出。
  几年前在公共汽车上,遇到一对外地来打工的农民夫妇。她亲眼看到农民兄弟给了女售票员20元钱,车票两张共14元,应找6元。但售票女人把钱往斜挎的小皮包里一放没事了。农民兄弟要求找钱,没想到售票女人非但不找钱,反而高声骂人。她看得分明,几次想说,但还是没说。后来想跟着他们下车,替自己的同乡找钱给他们,但到农民工下车时,她还是犹豫了一下没有跟下去。“说那句话不容易,做这件事很容易,可是没有做。”“几年过去了,这件小事一直盘踞在心里忘不掉。”
  我是含着眼泪,看了这篇短文的。她为没有伸张正义而内疚,为看到农民工无助的身影幽怨地下车而痛心,为她自己的软弱而自责,我也有同感,憎恶见利忘义的人,同情弱势的人,也理解她内心深处摆脱不掉的遗憾。文章虽短,但发人深省。文章告诉人:要把好做人的底线,警惕不要沦落得禽兽不如。
  见素女士是一个很有心思的女人。短短一、二年的交处,她对人的认识,竟是很客观、很到位、也很公正。在《我所尊敬的前辈们》中,她深深体会到郭宝维老师为人从艺的坚韧执着,学到了认真;看到了侯耐根老师的一个“真”字:真生活,真性情,真追求;领略了啜希忱老师的文治武功,认真热情,德才兼备的情操;更同情89岁高龄的王亮老人的悲剧人生,老人虽然“破涕为笑”了,但笑得多么无奈,多么伤情。历史和他开了个小小的玩笑,但对于王老来说,却是他的一生。她还看到了赵威恩老人的“涅槃重生”,悟到了赵老的“知”:生活享受知满足,对待事业不知足。实际上我觉得赵老的一生,是“悲喜人生”,因祸得福,多了许多传奇色彩。她所尊敬的还有武等义先生。武等义是个农民,用他的血汗钱,收集整理创作出了一本民间故事集《梗阳寻梦》。寻梦一书雅俗共赏,丰富了我县的文化生活,确实难能可贵。再下来就是我了。在见素女士心里,我原来还能称得上是个“思路敏捷”、“决定果断”、“办事利落”、“讲话有理”、“很有气魄”的人,而且我随意说的一句话:“做老师的一定要知道学生是会长大的。”竟然使她反思了很久。她还很佩服我一个初中文凭的男人所具有的艺术修养。我自知惭愧,保持沉默,心里却没事偷着乐。我感觉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魅力。
  见素女士的文笔也让人十分敬仰。她的每篇文章,基本上都是短、平、快。文章短,不长篇大论,立意深远,见多识广,将深邃的哲理蕴含其中,自然而生动。风格因人而雅,韵味因情而足,议论简洁明快,哲理精辟高深。在《有这样一对夫妻》中,两老人一句话,一辈子,一言九鼎,信守承诺,至简至真,十分感人。不过说“伟大”,“智慧”,不如说“崇高”与“纯朴”更贴切些。游记篇《藏山》,将主景全部藏在字里行间,只用了两句“也不过”是怎么怎么,将主景一笔代过,而把奇遇“黑龙潭”从另一空间托出,思绪驰骋,信笔畅游,最终推出经典哲理:“世界就在路上。”再看《恒山悬空寺》,寺是悬挂在北岳恒山翠屏峰的半山崖。“悬挂”两字的思维真够高格。观景探幽,追祖寻根,本身就够悬了。仰视青天,俯睹清流,任留之恋恋,去之渺渺,神乎其神矣!令观景者惊,赏文者奇。悬空寺“真成了哪位神仙不小心遗落在民间的一件珍宝”,妙也!
  见素女士的文章,让人们记住了“深厚的历史”,看到了“光明的未来”。她讲有故事的道理,让人们记住了故事,明白了道理,达到了“品雅悟道”。道理也和人一样。其实人,不是因为漂亮而爱,而是因为爱而漂亮。大自然的美,尽在心灵;高雅的爱,尽在抒怀。
  品出了高雅,悟出了道理,说到底,见素女士的人生哲理就是做人与做事。做好人,做善事,因此,她在平凡中找到了幸福,在平淡中成就了理想。
  如果我的这篇短文是一滴清洁透明的泉水,我愿用它反射出明媚的春光,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