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清徐*要闻总第2802期 >2015-04-24编印

生似红烛烧腊成灰 死为镰斧增光添彩
——我县数千人自发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工作者李拖梅最后一程
刊发日期:2015-04-24 阅读次数: 作者:张月英 李晓雪 秦华 赵雪薇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大爱无边树道德模范,奉献社会立时代新风!
  一副肃穆的挽联,挂于灵堂两侧;一个熟悉的面庞,一脸慈祥的微笑;
  一面鲜红的党旗,盖上她的忠骨;一城落絮素花低飞仿佛倾诉着无尽的哀思;
  她走了,种下一枝一叶的深情;她走了,留下千树万树的花开。
  李拖梅,这位从山里走来的女儿,这位清徐人民的骄傲、共产党员的楷模、人人敬重的好师长、好母亲……于2015年4月15日下午17时30分与世长辞,享年59岁。临终,她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献出来;4月17日,她的遗体在京火化。4月22日上午,她的追悼会在县医院告别厅举行,数千名从四面八方闻讯赶来的群众,为她送上最后一程,他们中,有亲朋、好友,学生、家长,有从李家楼赶来的山里人,也有县四大班子领导及各行各业的党员干部。上午10点,追悼会正式开始,吊唁大厅内,人潮似海,在一阵凝重低回的哀乐中,大厅里播放着李拖梅的专题电视片,大家观看着,往事一幕幕,真是哀下眉头,悲上心头!当日下午3点半,李拖梅的骨灰盒被安放于平泉烈士陵园……
  她,三严三实的践行者;她,道德模范的好典型。她是人间四月天,化作春风铸党魂!
  这条小鱼在乎:“押上我的房产证开车去”——
  《我和孩子们一起成长》,是李拖梅老师于2010年10月出版的一本文集。在这本文集后记中,收录着这样一个她最喜欢的故事:
  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个男人来到海边散步。无意中他发现,有许多被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它们被困在浅水洼里,回不了大海,有的在那少得可怜的水里挣扎着,有的从水洼中跳到沙滩上,奄奄一息地等着死去。
  男人继续朝前走着。他忽然看见前面有一个小男孩儿,在不停地捡起水洼里的小鱼,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这个男人看了一会儿,忍不住走过去,说:“孩子,水洼里的小鱼成百上千,你救不完的。”“我知道。”“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救它们?你这样做有谁会在乎呢?”“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条小鱼。他每一次扬起手臂,就救起了一个小小的生命……
  读罢这个故事,李拖梅颇有同感,她在后记的结尾中发出自己的心声:我很在乎他们!
  她,如同小男孩一样,虽然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不可能挽救被卷上岸的成百上千的小鱼,但是多尽一份力,就能多做一次善事,这条小鱼在乎。“押上我的房产证开车去”,便是李拖梅的善举之一。90年代中期的一个暑假,李拖梅的辅导班去了一对兄妹。孩子的父母是山里人,为了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他们专门搬到了县城居住。苦于没有经济来源,孩子的父母差点离婚。为帮助这家人,李拖梅与丈夫绞尽脑汁想出一个好主意,拿自己家的房产证作抵押,帮助素不相识的山里人一家买回一辆汽车跑运输。两年后,这对夫妇由贫到富,李拖梅被抵押出去的房产证,也终于完璧归赵。
  李拖梅从1989年以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几乎牺牲了所有的业余时间,在家中义务举办学生辅导班,坚持26年如一日,为一千多名孩子无偿讲授素质教育的各类知识两万余课时。26年来,她以现代教育理念、科学有效的方法教育孩子们,她翻阅各种史籍文典、用通俗易懂的手法为孩子们编写十万余字的趣味识字故事,以自己丰富的阅历和慈母般的情怀,接受各类家长和孩子的咨询并给予积极有效的帮助达3000余人次。她帮助50多个可能误入歧途(偷抢、赌博、沉迷网吧、离家出走、辍学在家)的孩子,找到了正确的人生航程;十几个破裂或将要破裂的家庭重归于好;一批批“问题孩子”得到转化。她用真情谱写了和谐人生,她以自己的实际言行把工作、奉献、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爱的真情奉献给社会,奉献给未来,奉献给下一代,充分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和精神风范。
  小二楼的“金钥匙”:开启满园桃李春
  李拖梅从小生活在我县马峪乡李家楼,1975年高中毕业后,在曾经的碾底乡任过8年小学、初中教师。1983年调入县烟草专卖局工作,先后任办公室干事、纪检员、办公室主任兼省局纪检信息员、市局副调研员。小时候,在那个“读书无用”的时代,她的父母亲愣是咬着牙,为她们姐妹兄弟6人创造了念书的条件。长姐比母,作为家中老大,她打小便行使着小老师的权力,对弟妹们尽着一半父母一半师长的责任,每天在完成自己学业的同时,督导检查弟妹们的作业。习惯成自然,从家庭到社会,她与教师这份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学生们的记忆中,拖梅阿姨家的小二楼,这个大家的培训班,最最深刻的便是开大门的那把钥匙。每天,在县烟草公司上班的李拖梅,既要在单位按时上下班做好工作,还要在下班后回去给学生去补课。为此,她把家中钥匙交给孩子们,让他们自己按时到她的“教学楼”去写作业、上课,自己一下班便及时赶回,给他们辅导上课。李拖梅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在这座小二楼内,院子里的洋灰墙上、水泥地上,全能当学生们的大黑板,作业本,这里,成为大家学习补差、课后辅导的学习乐园,进步阶梯。
  对于拖梅阿姨的感情,孩子们与她心有灵犀、互为感应。刘伟,中北大学学生,说起拖梅阿姨,这位当了拖梅阿姨9年学生的孩子说起这样一件事。小二楼院内有两棵梨树,每年梨儿熟透的季节,拖梅阿姨就会电话通知孩子们,家里的梨儿熟了,有时间回家来吃梨。梨子成熟的季节,也是她回访学生们学习工作情况的季节。2012年,李拖梅生病住院。机缘巧合,院子里一棵梨树也生了病,半株梨树枯萎。为此,刘伟对拖梅姨儿说,咱家梨树从来没有这样过,今年这是咋回事?拖梅阿姨触景生情,姨儿病了,梨树也病了……抚摸着梨树,刘伟满是心疼怜惜的样子:姨儿上次住院时,他曾经去探望,病中的姨儿详细询问着他的学习情况,她的心里,装着的都是她的孩子们。
  程勇,从小学二年级开始便跟二哥一起去李老师的辅导班,前后学习了四五年。早晨早读,中午书法,下午辅导作业。当时,他们一起去学习的孩子就有三十多人,李老师对每个孩子都一丝不苟,每个写好的字都用红笔画出圈圈,每一个能准确背出课文的孩子,都用笔做出标记、给予鼓励……想起那段童年时光,感觉特别温暖。前几天,已在美国工作的二哥给他打来电话询问李拖梅老师的情况,他才知道李老师已经去世。“因为工作忙,没能早点来看李老师,非常后悔!我一并替我二哥来送送李老师吧!”话到此,程勇伤心落泪。
  李拖梅娘家共有十个孩子,这些孩子都上过姑妈的辅导班,除了还上高中的之外,其余八个孩子全部读了大学。孩子们在辅导班受到最多的训练,就是上台讲课。受其感召,孩子们走上三尺讲台讲课的愿望也根深蒂固,其中有三位已经如愿以偿。这些侄子女们,被称为大李、二李、三李老师!
  上过六年辅导班的拖梅侄女李馨,读完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后,到山西师范大学做了老师。前不久,参加学校的青年教师讲课基本功大赛取得第一名后,将这个消息第一时间告诉了住院的李拖梅,当时已经病重的李拖梅开心地露出了笑容。“你能这么优秀,我就安心了!”李馨告诉记者,“我就是受姑妈影响特别大的孩子,我喜欢讲台,喜欢讲课,也喜欢帮助别人。姑妈常说,做人不要怕吃亏,吃亏才是福,奉献才有爱。”
  李靖,李拖梅的侄女加学生,山西财大学生。小时候数她捣蛋,大姑也最亲她。二楼留给她的记忆,是整个教室满满都是学生。在她眼中,大姑老师是一位特别好学的人。她没有学过英语,却教给自己最标准的英语音标;她用复印纸给学生们出数学题,然后让学生们比赛速度,比赛准确率;大姑纳鞋垫,绣花,勤快的她一年擦玻璃好多次,她的教学方法影响了全家儿女。
  张环宇,作为李拖梅的女儿,小时候曾经以“我不知道你是我的妈妈,还是他们的妈妈”来埋怨妈妈,而今已为人母的她也以北师大研究生毕业、中华全国总工会任职的骄人成绩,展示了母亲的成功教育。“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乐于奉献是母亲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产,我们也一定会把这份爱延续和传递下去,为社会传播更多的正能量!”张环宇坚定地说。
  不穿孝服的葬礼:“四个遗嘱”做注脚
  柳舞白絮作孝衣,松系黑纱祭梅魂。党旗一面酬壮志,桃李满园万花丛。
  送别仪式上,按照李拖梅一切从简的“四条遗嘱”,所有的亲友都不穿孝衣。
  生活简朴崇尚环保的李拖梅,生前穿过最好的一套衣服,就是烟草公司发的一套西装制服,她的遗像上,穿的正是这套衣服。对吃饭从不讲究的她,留给大家的经典快餐就是一碗稀饭中,两三块用手掰开的大块泡馍……
  李拖梅,这位从山里走出来的女儿,临终留下“四个遗嘱”:第一,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将她的遗体火化,出殡时不穿孝服;第二,将其眼角膜捐献,她要让自己的眼睛帮助更多的人看到这个世界,明亮整个人生;第三,将她看病期间借的钱、亲友探望时资助的钱,就算卖房子也要还清;第四,她走到了母亲的前头,愧对母亲,不能在母亲身旁尽孝,要给母亲留一份养老金。
  对于她的遗嘱,大家一点不意外,这就是她,这就是她的人生境界……
  她的同事姐妹——原烟草公司副总经理耿爱萍用这样的话总结她:从出生到去世,她的一生全是为别人、为社会,却单独没有为自己活过一天。
  她的邻居李娟说:以前住在一个院,我和老公上班也忙,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一直跟着拖梅姐,吃、喝、学、玩……娃娃和姐一直很亲,前几天从网上得知拖梅姐去世了,打来电话就嚎啕大哭,我们去学校看孩子,一个高三的大小伙子抱着我和他爸又是一通哭,她的儿子说,想起以前那些日子,真的很感谢拖梅姨为他做的一切……
  同事李长钢回忆她:2002年,我刚退伍参加工作,没攒钱又准备结婚,拖梅姐得知后,主动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借给我,她是我的贵人。很感动!她一辈子都在做好人,对谁都掏心掏肺地好!
  学生李慧如说:记得上小学时还在老师家写作业,仿佛就在昨天,而今老师仙逝,她的奉献精神却没有终止……
  学生刘伟说,人间走了位恩师,天堂又多了一位天使……
  好友牛桂红感叹:拖梅姐惜时如命,恨不得24小时拆成48小时用。她不仅教育孩子,还教育孩子的父母亲。她的一生,是永不停步的一生,她的无私奉献,是一种雷锋精神,是新时代的楷模!
  山西师大教师、侄女李馨说:姑姑并没有离开,她会在一个看不见的地方守护着我们。作为一名教师,我也会把姑姑的精神弘扬光大,教育我的学生,一传十、十传百,把她的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学生马清波说:初闻拖梅老师病逝,震惊之感久久不能散去,再闻老师弥留之际捐献眼角膜更感敬佩,再没有比李老师更符合“为人师表”这个词的了,拖梅老师耐心地握着我稚嫩的小手一笔一划教我练毛笔字的场景清晰可见;鼓励我大胆读出自己作文的教诲犹在耳边;转眼间,一直温柔干练的老师离我们而去,留给我们的是伤心与不舍。拖梅老师,一路走好!
  青山处处埋忠骨!烈士陵园送别归来,我们再次返回位于春光路10号、李拖梅老师勤奋育人26年的那栋小二楼,黑板上,她写的粉笔字历历在目;课桌上,她做的音标卡装订成册;墙角边,她著的《我和孩子们在一起成长》,谦逊地摆在教桌旁着;院子里,两株梨树开满哀伤的白花;许多旧课桌静默于屋檐下……
  耳畔,仿佛间传来孩子们朗朗读书声——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土扶可成墙,积德为厚地。这里,一座李拖梅精神纪念馆,一方德育教育承载地,必将为清徐精神注入更多内力、实力,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