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4月23日是第20个“世界读书日”,这是一个充满书香的日子。
阅读,无法改变一个人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无法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这是诗意的表达。人,需要思考。书,帮助人们思考。远离了书籍,也就等于抛弃了前人留下来的丰富的精神财富,放弃了帮助自己思考的重要渠道。诚然,数字化时代,“书”的涵义已然多元。但不管是传统纸书,还是电子书,在任何时代,我们都不应该满足于浅层的信息获取,而应在深刻的阅读中充实自己的大脑,养成好习惯,“多读书、读好书”。
可喜的是,2015年,“全民阅读”再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的总理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回答了人民日报记者有关全民阅读的提问,这让曾经为阅读现状担忧、致力于推动全民阅读的各界人士备受鼓舞,很多人认为,全民阅读的春天即将到来。
伴随着全民阅读的不断升温,我们这座城市,我们身边也有许多人在为拯救阅读做着更多努力,今天,本报与县老年读书会、县图书馆携手特推出“世界读书日”专版,以飨读者,愿越来越多的人能享受阅读的乐趣,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祈盼,书香满清徐!——编者
读书“破”想
——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有感
齐子豪
但凡读书之人,大都读过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是,很多人没有用心研究过杜诗之“破”或说读书之“破”的真正含义。有的人甚至把读广博与读精细对立起来,绝对地认为读多了就不能精,读精了就不能多。
带着这个问题,我恭恭敬敬地拜读了美国学者莫提默.J.艾德勒与查尔斯.范多伦合著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该书主要讲阅读的四个层次,以及每个层次所需的截然不同的阅读方法。阅读的四个层次即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基础阅读或曰初步阅读、初级阅读和基本阅读。这一次的阅读,一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主要解决能读懂的问题,要求数量掌握字、词、句的含义和字典、百科全书及电脑等读书辅助工具。检视阅读是训练有素的快速阅读。在这一层次的阅读中,读者要主动提出并回答四个基本问题:一是这本书到底谈了些什么?二是围绕主题,作者说了些什么?三是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四是这本书与自己有什么关系?提出并回答这四个基本问题,是一个读书人应担负的最起码的责任,也是读者借此决定值不值得进入第三层次的阅读。第三层次的分析阅读,是通过深入分析,读者独立透视出一本书内藏的主题、重点、骨架和骨肉等重要元素的精读,也是一种深入开展挑刺和批评的精读。读者通过透视,要准确掌握一本书的精髓,直到这本书成为读者自己为止。主题阅读使读者围绕所需主题精选开展的多本书多章节的海读和精读。读者阅读的目的不是为所读之书本身的目的而读,而是为了要解决自己的问题而读,是为了学以致用。在主题阅读中,不是读者服务所读之书,而是所读之书服务读者。因此,主题阅读是一种主动的阅读方法,一种专为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而阅读的方法。
综观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的辩证关系,四种方法环环相扣,速度之中有分析,分析之中有选择,选择为了精细读,精读之后再海读、再精读。读者在阅读时,只有做到四种方法综合运用灵活运用,才能做到既广博又求精熟,才能真正达到学懂弄通,学以致用的目的。
书读至此,蓦回首,再看杜诗之“破”之含义,我终于领会到了什么叫醍醐灌顶。杜翁一个“破”字,涵盖了天下读书的无穷奥秘。
读书力争读“破”,学懂弄通,学以致用,实在是一个读书人时刻必须谨记的天职。
读书要“博览-博采-博闻”
王增维
一年一度的“4-23世界读书日”又将来临,围绕这一主题,我也想谈谈读书这个话题。谈到读书,真可谓:内容五花八门,形式千姿百态。今随意撷叶几片,凑成“三要三不要”,即:一要博览群书,不要略知一二;二要能者为师,不要孤芳自赏;三要自以为非,不要自以为是,供大家品评。
一个人不论你学历多高,文化多深,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后,仍需要继续学习。须知:你懂得越多,才能发现你不懂的东西更多。因此我们要广泛涉猎,博览群书;不要略知一二,浅尝辄止。在这方面,古人为我们树立了很多好的榜样。战国时宋国的哲学家惠施,被人们所公认为“惠施多才,其书五车”。就是说惠施这个人本事很大,他读了的书能拉五大车。因此在后世留下了“学富五车”的典故。虽然满腹经纶,名扬四海,但在知识的汪洋大海中,也仅仅沧海一粟。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都有自己的短处;有强项,也有弱点。聪明的人一定是懂得扬长避短,而且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一点,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孔子,教导我们:“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甚至放下身段,拜年仅七岁、死后被道教奉为小儿神的项托为老师。给后世留下了“圣人无常师”的美谈。
汉文化确实博大精深,所以读书理应深钻细研,精益求精。遇到疑难不解之处,一定要虚心请教,弄懂弄通,切忌“秀才认字”、“望文生义”、自以为是。
总之,读书一定要博览群书,才能一专多能,要博采众长,才能兼收并蓄;要博闻强记,才能多见少怪;最终让自己受益匪浅,德艺双馨。
剪纸《读书》 成如梅(北营校退休教师)
为清徐老年读书会点赞
李中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在此写了个顺口溜,为清徐老年读书会点个赞。
清徐老年读书会,
会址二街活动馆,
创会二零一一年,
至今毛算已五年。
首任干事樊济龙,
他是我们带头人。
参会人员五十三,
一年一年往上翻。
能者为师办讲座,
参会老人谈体会。
还请老师来讲学,
古今中外都涉及。
政治哲学和历史,
养生保健也学习。
讲好中国好故事,
传播中国好声音。
发扬党的好传统,
努力实现中国梦。
习总讲话首先学,
遵守核心价值观。
读书会,乐逍遥,
又长知识又健脑。
以文交友形式好,
越办越好乐陶陶。
读书一定要消化吸收
李拉明
虽然自幼喜欢读书,但却一直不求甚解。每得一书总是贪婪至极,恨不得一下读完,贪多嚼不烂。不少书看过后就不想再看,过不了多久脑中便毫无印象。明知是个坏习惯,可总也改不了。这问题困扰我颇有些时日了。
去年,在读书会听了齐子豪先生的读书体会,很受启发。他说:“不要贪多,要死抠,一定要真正弄懂。”真是说得很好。仔细琢磨,实际是个“博与专”的问题。人有广博的知识自然是好的,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尤其像接近不惑之年的我们,网络时代,面对海量的讯息,更应该有所选择抓住重点,有所舍弃,才能真正有所收获。这是个读书与思考的问题。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就是说学习若不思考,就是迷惑糊涂的。读书学到的东西只有经过用心思考、仔细分析,掰开它,揉碎了,才能消化吸收,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学以致用,才会有实际意义。
总之,读书不能限于广泛涉猎,而要抓住重点,精读深思,真正弄懂、消化吸收,才能达到读书的真正目的。
读书提升幸福指数
牛效生
我喜欢读书、看报,身体不适了就翻翻保健养生医学方面的书;心情好了找几本唱歌书来自娱自乐一阵;国际上有什么大事发生了,掀开《环球百科全书》对照看一看。偶尔翻开《名家佛性散文选》、《中国佛教图鉴》等,看看菩萨庄严而慈祥的面容,读名家谈佛的赞词,心灵会多么平和清静。到了书店、图书馆找些稀罕书翻翻可以满足一下好奇心……总之读书不带框框。对我来说,凡在市面上能接触到的都是知识宝库。
老年读书会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我多年在外,家乡少有朋友,读书会使我结识了不少新朋友。他们政治文化水平高,都是我的老师,能参加到他们中学习,聆听免费精彩的讲课,实在是一种福分。我从上学当兵进工厂,过惯了集体生活,参加读书会两年来我重拾了集体生活的乐趣,精神面貌为之一新,好像年轻了许多。读书会已经成为我增长知识,学习政治经济文化知识的好课堂,使人对新生活充满渴望和追求。
我很珍惜读书会这一大课堂。感恩各位老师的无私奉献。我有许多书看不懂,许多知识不了解,但只要想读书、爱读书、肯读书,幸福老年就是实实在在的。
浅谈读与写之感
刘文刚
我并非一个读书人,亦未从事过文字工作。退休后,没工作压力,时间充裕自己安排,爱好干啥就干啥随心而欲。棋牌麻将都不会,读书看报较喜爱。尤其参加了县老年读书会受益匪浅,感到读书写作是种乐趣和享受,晚年生活充实、快乐、幸福。
2009年的一天,我同县老龄协会樊济龙会长在一起,他对我说:“文刚,咱们办了个《清徐老年》杂志,专为老年人服务,老年人写,写老年人,你把周围敬老爱老或者老有作为的好人好事收集写一写,给咱杂志提供点稿件。”我说:“我没文化,没写过文章。”老樊接着说:“你认识不认识安希骞?”“认识。”我说。“人家老安文化水平并不高,还写长篇小说《壮意人生》在咱们杂志上连载。”在老樊的启发和鼓励下,我说:“那我试试吧。”
不久,我小试拙笔,一篇题为《夕阳无限好黄昏更精彩》的文章,刊登在2009年第三期《清徐老年》上。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篇文章面世,人称处女作。此时此刻,内心深处平生第一次真真切切着实感受了一把瞬间的虚荣和莫名的激动。由于第一次的成功,身上那种跃跃欲试的写作冲动一发不可收拾。自2009年至今,我共撰写了三十余篇文章,绝大部分在《清徐老年》和《清徐报》刊登。由此,我也深深地认识到,读书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读书的升华,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读书与写作给我平凡的生活带来温暖和快乐。爬格子虽是件苦差事,但苦中有乐先苦后甜。常言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喜悦的心情是种精神慰藉和享受。犹如艺术家完成一件得意作品的惬意,也像刚刚学会走步的小孩一样高兴。喜悦的心情,良好的心态,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人心情好,身体自然错不了。我深深感到读书写作是种乐趣,是自我价值的体现,更是高品位的享受,提高了生活质量,丰富了晚年生活。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经常读书写作用脑的人,思维敏锐开拓,精神乐观潇洒,容易自我化解矛盾,不易生烦动气,如此可以促进身心两健,起到益寿延年的功效。何乐而不为!亲爱的老友,让我们带头行动起来,为振兴中华而读,为我们的生存发展而读,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而读。
老来读书趣更浓
魏国珍
我在年少时,接受基础教育的时间较短,文化底子太薄,不过还是比较爱读书的,向往着有朝一日能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可是几十年下来,虽也曾下过功、努过力,但也仅为零打碎敲,学习不够系统、规范,对世界名著很少涉猎,因此知之甚少。中国名著,也仅知之皮毛,领会肤浅。老来总结了一下,学识水平仍属于较低等级。不过,爱读书的嗜好仍没变。
时间过得真快,转瞬间,青壮年的时光便匆匆飞驰而去。“忆儿时犹似昨天”,青春难驻,时不再来。不过夕阳红的时代,也有它的优势:事务繁忙没有了,生活担子也减轻了,需要操心的事少了,闲暇时间充裕了。如何充分利用这段美好时光,各人有各人的选择。我喜欢读书的癖好仍不减当年,或者说更胜当年。
喜欢读书,喜欢阅览报纸、杂志。不过,对大部头的名作名著,仍未敢涉入,只选择一些能更新知识、增强认知、开阔视野、陶冶性情、健身活脑、修身养性等方面的著作品读。对喜欢的警句箴言、妙语趣话、奇闻异事,加以摘抄笔记。不解之处,追根索源、排疑解惑。专心致志,开卷有益。从中得到满足与快乐。当然,首要关心的,还是国家大政方针,社会时事要闻、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内容。阅读要求紧跟时代的步伐,防止沦为时代的落伍者,成了当今社会的局外人。
有人对我说,80多岁的人了,耳聋眼花,牙松发稀,还能活几天,读书求知有什么用。不如打打麻将、玩玩扑克,颐养天年,及时行乐才对。我想详释也说不清,只能说,人各有志,不可强求,各有所爱,难分优劣。只要自己觉得舒心快活有意思就好。
我很赞同学者梁实秋的一段话:“读书不是为别人,而是为自己,是为了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明白事理的人,从而使自己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此话不仅对老年人,对年轻人也同样适用。
仿照古人的一句话勉励自己及同龄人:“时光不多了,不必懊悔,那就点起灯来吧。”
老来读书趣不减、趣如初、趣更浓。
我与读书会
韩爱林
我幼时生活在农村的封建家庭里,在这样的家庭中,女孩子上学不是件容易的事。当同龄的小伙伴背着书包上学时,我却要帮助妈妈照料弟妹,或者割草、放羊。后来在我的再三恳求下,我才上了学。但还是比别的孩子晚上学两年,即便这样还要领着妹妹,一边照料,一边学习。我喜欢上学、喜欢读书,但当时的条件根本不允许我安心地学习。为了减轻妈妈的负担,在上中学、中师的五六年中,除了完成学业外,打毛衣、纳鞋底,是我常干的“营生”。参加工作后,除了上班,还要抚养三个孩子,操劳家务,一天忙到晚,根本没有看书的“闲功夫”。
从小到老,一直为生活琐事操劳,总没有时间读书。退休后,本想安静下来,看点书,消遣消遣。但眼疾突发,视力受损,看书时间一长,眼部就疼痛难忍。我只好在寂寞中苦度人生。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读书会,它为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情趣。三年来,在读书会上,我学到了国学方面的很多理论,进一步懂得了孝道和仁义礼智信,学到了不少保健养生的知识,更让我懂得了要客观地认识事物,正确地面对不利处境。以欢喜的心去付出,做一名快乐的老人。
每次参加读书会活动,犹如回娘家的感觉。在读书会上,我不仅学到了知识,还能与老朋友们会会面,谈谈心。哪怕是一句问候,一声再见,也会倍感亲切、温馨。
我想给读书会点个赞,于是笨拙地写了一首打油诗:
读书会,真心好,
学的知识真不少。
心情愉悦身体健,
文化养老是件宝。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让人品味高。
人人弘扬正能量,
天天追梦精神好。
向读书会的“志愿者”致敬
杜府文 董素云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读书会几位热心人掀起全民读书的热潮。三年前,他们从自己做起,从老年人做起,成立了读书会,组成了领导班子。自此,这几位“热心人”自愿地干上了没有任何报酬,为老年人服务的“麻烦差事”。印制、发放学习资料,制定学习计划,除每年春节(天气寒冷)期间放假一个多月外,每周星期四上午有两个小时集体学习,包括国际国内形势、科学知识、保健知识以及语文历史等,每年有四十次左右。每次由一人主讲,最难的是聘请讲课老师。好在有一批知识渊博、口才流利的人愿意为读书会尽义务。他们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身体状况也不太好,有的一年内要讲好几次。每次讲课前,他们都认真备课、查资料、费尽心血。讲课时内容丰富,逻辑性强,讲得有声有色。我们这些文化程度低,看书少的老人,从此增加了不少知识,丰富了生活内容。我们非常爱听,经常不由地为他们鼓掌点赞。
每一位为读书会付出辛勤汗水的老师及志愿者们,您们辛苦了。在此,诚挚感谢你们为读书会付出的点点滴滴,我们向你们致以崇高的敬礼!
让生命绽放瑰丽之花
——世界读书日有感
焦树志
清徐老年读书会会员登记在册者50人左右。年龄最大的86岁,60岁以下的7人,61岁至69岁的16人,70岁以上的30人,的确堪称古稀老人读书会。这些老人因为爱好读书自发走到一起,他们共同的爱好就是读书,以读书为荣,以读书为乐。他们虽然多数学历不高,但却好学不辍,坚持不懈,因而不断进步。
读书会里的老人们大都身心健康,相互勉励,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乐善好施,乐于助人,乐于奉献。
腹有诗书气自华,胸藏万卷神飞扬。他们轮流登上讲坛,交流读书感悟;阐释人生滋味,纵论政治经济;他们畅谈幸福生活,展望美好未来。或谈古今中外,或论神州万里。他们放言各国政要,品评习奥言欢。具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之豪情,展显隆中对策三分天下之英气。知识之广博,器宇之轩昂沁人心脾。
因为好读书,读好书,所以他们的老年生命之花瑰丽绽放。为实现美丽的中国梦,让我们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发扬好读书,读好书的传统,共同绽放生命的瑰丽奇葩。
清徐报社 县老年读书会 县图书馆 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