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艰难地爬行在蜿蜒的盘山路上,两侧的绿柏顽强地在石头山上生长着,灰蒙蒙的雾气已渐渐袭上山顶,温柔的风姑娘怒气已微露,但“天下第一碉”却始终没有现身。终究还是山路征服了公交车,我们下车步行上山。山上的风要大些,雾气中夹杂着细雨落下,些许凉意已袭上身。鲜红的五星红旗飘扬在风中,一辆绿色的坦克和一尊战士像伫立在旁边,似乎在欢迎着我们的到来。
碉堡是一种战争的产物,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抵抗轻武器攻击的有效性防御工事,依山势而建,傍地形而筑,主要以梅花碉、筒碉、地堡、暗堡为主,其中太原台骀山滑世界“天下第一碉”较为出名。如果天气晴好,站在此碉堡上可以一览太原全景,可惜那天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不过我还是有幸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体验了钻地道的真实感,因为以往这样的场景只在电影里看到过。狭窄的入口仅容一人通过,崎岖的台阶让人深一脚浅一脚的,个头高的人还得低头才能进得来,怀揣着好奇心穿行在曲曲折折的黑乎乎地道里还是有些害怕,突然间空间变大了,耳畔响起了伴随着悠扬的音乐而对地道及战争历史的讲解,两侧墙壁上悬挂着记录战争的图片,时不时地还能在地上看到陈列着的战争物件,处处留有战争的痕迹。最能引起我注意的是墙壁上的瞭望口,因为它们是在这与世隔绝的地道里除了出入口之外唯一可以看到外面的地方,透过这些瞭望口,我似乎也感受到了当时的激烈作战场景和战士们的浴血奋战。对于放置一旁的炮弹壳和炮弹箱,我并不陌生,这与平日里气象上用于人工增雨的三七炮弹箱类似,只是因为将其置于此处而显得比往日多了份庄重的使命感。走在看不到出口的地道里,没有光明,有的只是无尽的黑暗、深不见底的地牢和阴冷潮湿,我还和同伴们谈论真不知道那时的战士们是凭借着怎样的信念在这里作战的,这要是让现在的我们长时间地待在这里,非得抑郁症不可。在前行中,不时还可以看到指挥所、粮库和炮弹库等,我就在想在那作业工具尚不发达,技术还不那么先进的年代里,他们是如何在这地下开凿出这如此长的地道,又是如何解决潮湿对战略物资存放的影响呢,在唏嘘感叹战士们的坚韧与顽强时,还不得不对他们的智慧与勇气表示钦佩。
走出地道大概用了十几分钟,在这十几分钟里,我感觉自己也亲身经历了一场“战争”,当然这不是硝烟四起的真实战争,而是内心的净化与洗礼。无数的先烈用他们的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用他们的顽强与智慧留给了我们无尽的精神财富,但我们无以为报,能做的仅仅是要珍惜现在拥有的这一切并将它们更好地传承下去。
风大了,雾浓了,雨急了,沙飞了,似有一种战事将至真实感,耳边仿佛也响起了枪林弹雨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