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QQ、微信等社交网络平台的发达,线上沟通越来越取代了线下的实时沟通。
在互联网日益盛行的今天,你有没有因为沉溺于网络世界而越来越不适应现实社会?
“我们有多久没有坐下来好好聊聊天了?改天约个时间聚聚。”日前,市民陈女士点开一条微信,是好友琳发过来的。两人平日里忙着各种生活琐事,虽然在同一座城市,聚会的时间却是少之又少。
随着网络社交平台的发展,沟通被各种移动通讯所取代。而好不容易聚一次会,却是人人低头玩手机,发微博微信;而难得的家庭聚会,也成了无声的手机聚会……社交媒体的过度使用,导致了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疏远。特别是年轻人,常常沉溺于线上沟通,出现“在线社交疏离”症状。在虚拟世界活跃,对现实世界疏离。这种借助各种网络社交工具,借助文字书写进行的沟通互动,正冲击着传统社会人际关系的基础。
看似热闹的网络互动,现实的心灵却是孤寂的。“网络孤独症”正是用来形容这类人群,他们蜷缩在虚拟世界里,慢慢地对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失去了感受力和参与感,变得越来越孤僻。其主要特征为社交功能和交流技巧出现障碍、异常动作以及复杂多样化的行为。
靠wifi支撑的社交网络
有wifi的地方,就有沟通。商场、企业、家庭,都有着wifi的连接,离开了网络,越来越多的人感到无所适从。市民李女士与丈夫新婚不久,却感觉双方之间越来越缺乏沟通。她说,以前谈恋爱的时候双方还有交流,现在两个人在家就是对着电脑,几乎很少说话。“有了网络,感觉世界大了,但与身边人的关系反倒疏远了。”李女士说,越来越依赖网络,似乎有了上网强迫症。
曾经闲暇时间用来交流沟通的茶座、咖啡厅,现在却比之前更为安静,友人之间的惬意闲聊被静默看手机所取代。一张桌子、一帮朋友、一场聚会,人人捧着一部手机。播放着轻柔音乐的室内,比原本更为安静。
曾经有人发起一场“放下你的手机,抬头看看这个世界”的活动。参与者在用餐前,把所有的手机放在桌上不许动,看谁能坚持不用手机。最先拿手机的那个人买单,这样的倡议就是希望人们能够回归现实,抽离出虚拟世界。
而各个场所之间,wifi、网络,与通讯设备之间的互通,才能留住越来越多的人。关闭了wifi网络,焦虑与不适感倍增,这也是“网络孤独症”患者的明显症状,他们都找不到生活的重心。
心理专家:适度使用网络
没事刷微博,回复留言;朋友之间的微信交流比电话还要多;各种社交场合,手机不离手……这种生活方式影响了正常的社会交流。如今,网络问题人群越来越多,其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如何解决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为此,记者咨询了心理专家。
心理专家建议,网络使用要适度,要恰当使用网络语言。文字有多重解读形式,曾经简单的语言本意被越来越多的政治语言环境所误导、异化。导致了解读不详,出现沟通上的问题。遇到这样的情况,需要进行有效的语言沟通,简单直白的表达。现实生活与网络不同,有些语言对方不一定能理解,如此,便会出现沟通上的障碍。
该心理专家表示,越来越多的人沉迷于网络交流,实际上是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不信任感增加所造成的。有一些宅男宅女现实生活中情感受挫,容易沉迷于网络中,这样反而更不利于生活的健康发展。社会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人与人之间的鼓励。不少人就是在现实中感受不到快乐而逃避到网络,想在虚拟世界中寻求慰藉。
最后,该心理专家建议,缓解网络孤独症,以良好的心态直面生活中的问题才是解决之道。“现实与网络,需要有效转化。简单生活,关注真实的内心世界,才能真正走出网络孤独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