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山水*之间总第2795期 >2015-04-08编印

帝师故里寻踪
刊发日期:2015-04-08 阅读次数: 作者:韩玉林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随着40集电视连续剧《天地民心》,在中央电视台八套播出结束,清代大儒祁隽藻悲壮而传奇的一生,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那么,历史上的祁隽藻到底是怎样的人呢?他的思想给后人留下哪些可鉴之处呢?2014年初秋时节,我有幸到寿阳县祁隽藻故里参观,探寻他非凡的人生。
  车子出寿阳县城,一路向西北走15公里,我们就来到了“三代帝师”祁隽藻故里景区。祁隽藻(1793——1866年),字颖叔、淳浦,后改为实甫,号春圃,晚年号观斋,山西省寿阳县平舒乡平舒村人。自幼聪明过人,特喜欢吟诗作对,每即兴创作,皆文理贴切。在他5岁过端午节那天,母亲让给其三嫂送粽子,三嫂想试试他的文才,便风趣地吟出上联:“五月五日五弟送来五粽,好香好香”。他不假思索,随口即对:“三更三点三哥抱住三嫂,好亲好亲”。三嫂听罢追打小隽藻,弄得一家人哄堂大笑,连连称赞。
  祁府是世代文豪,人才辈出,“一门五进士,三世四翰林”,是对祁家的真实写照。祁隽藻是户部郎中祁韵士之子,清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官至体仁阁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一生侍奉嘉庆、道光、咸丰、同治4朝皇帝,曾为道光、咸丰、同治3位皇帝授课,被人称为“四朝文臣,三代帝师”。他一生忠清亮直,勤政爱民,举贤荐能,政绩卓著,辅政为官达46年之久,对朝政颇有影响。他不仅政绩卓著,而且能诗善文,精于书法,勤于著作。著有《勤学斋笔记》、《蓝公教织歌》、《曼九亭集》、《马首农言》等20多种大作,流传于世。他同治5年善终,享年73岁,卒后谥号文端。
  在景区入口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部大大的石头古书,祁隽藻撰写的名著《马首农言》,这部农事书籍,现已成为宝贵的文史资料,至今对我国北方旱作农业,仍有很大的指导价值。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沿着424米长的翰林大道前行。一路上排列着4座做工精细,造型各异的石牌楼。匾额分别为“书香门第”、“耕读传家”、“忠清亮直”、“三代帝师”,两旁还有竖联,雄伟壮观,使人百看不厌。
  腾蛟起凤楼是一座两层的仿古建筑。下层为腾蛟阁,意为龙门之河上,蛟龙出水,翻江倒海;上层是起凤楼,为凤凰展翅,腾空而飞。穿过腾蛟起凤楼,我们又踏上了“及第桥”。这是连接儒雅广场进入纪念馆的重要通道。它由3座拱桥构成,中间为“状元桥”,寓意古代文人由此达到事业巅峰和人生的最高目标。听着导游的解说,大家急不可待地踏上台阶,一定要走一走这座“及第桥”,心中期盼着家人能考取名牌大学,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祁隽藻纪念馆是整个景区的核心建筑。馆门前两根红色的旗杆对称而立,旗杆上方是朝廷一品大员才享有的3层杯状“福寿双全”标志。站在远处看纪念馆全貌,像打开的一本书。里面分3阶院,象征着过去读书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奋斗历程,寓意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价值。整个建筑群为仿古建筑,古朴典雅,错落有致。建筑特色为典型的山西传统民居形式,轴线布局,左右对称,一律为清代建筑风格。中间为两进院,两侧为三进小院。这里主要以陈列祁隽藻及其父子的生平简介、学术成就、文物、字画、实物展等为主。我印象较深的是馆内有大量的祁隽藻书法作品和著作,他生前使用过的170多枚印章,还有百寿大屏风,祁隽藻手握毛笔铜像,皇帝赐予的“金丝陀罗被”……
  在三代帝师祁隽藻景区,大家驻足于砚池旁。看着波光粼粼的湖水,想像着当年祁隽藻临池习墨的情景。砚池边这座不系舟石雕大船,表达的就是他清正廉洁,超脱世俗的精神品格。后人评价祁隽藻做到了中国传统优秀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使命。自古“伴君如伴虎”,而他却凭真才实学,靠忠君爱国,靠情系百姓,靠清廉操守,博得了3位皇帝的厚爱,成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三代帝师”。
  纪念馆虽气势恢宏,但《天地民心》中,祁氏家中却贫寒简朴。现实中,村中祁隽藻的故居,也只是几间破烂不堪的砖瓦房,当然更不能与康熙帝师陈廷敬的皇城相府相比了。正像一位游人所说的,在平舒村,游古村落不是特色,游新建筑,接受廉政教育才是真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