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对逝者的慎盛安葬与延绵不断的祭扫,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见证。清明时节对远去的祖先与父母长辈的追思,是牢牢扎根在炎黄子孙心中的孝道。清明传统节日的到来,如何传承孝道,如何文明祭扫是国人首当其冲无可回避的话题。
远在上古时期的母系社会,女性是最受尊重的贤人,但凡女性去逝后要入土、举火、哭喊、舞棍。从周代开始,就有了关于清明节的记载。逝者入土之后堆丘,有了坟墓,人们在清明节到墓前祭祀礼拜。发展到春秋时期,晋文公为了纪念忠臣介子推开始禁火,确立寒食节,以冷食、插柳、扫墓,追念逝者。盛唐时代,由礼部专伺礼仪、祭享之事,从民间到官府都十分重视清明节的祭扫,其礼仪更趋完善隆重。随着时时代代的传承与发展,人民生活的富裕,清明节的祭扫活动更赋予了时代的特色与变化,更为慎盛丰富多彩。人们在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清明节,举家在墓前祭典之外,以踏青、荡秋千、蹴鞠、放风筝、植树等活动,祭祀先人。时下,清明节已成为法定的节日,调换双休日之后,清明节延长到三天,更将传统的孝道,推向了极致。对革命先辈的祭典活动,进行革命传统的教育;远处或近处的旅游,成为最为时尚的选择;去博物馆、展览馆、公园等公共场所参观游览都是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寄托了对亲人的追思与怀念。
每逢清明时节到来,在广阔的乡间山区,到处可见到手拿祭品去到墓地祭扫的人群。香烟燎绕,烟雾升天,遮天蔽日。不日便在报端见到了关于因祭扫的烟火引发森林火灾与祭扫活动引发雾霾天气的报道。造成的经济损失与安全隐患,让人无不扼腕长叹。在远离乡村的城市,每逢清明节来临之际,有时在暮色苍茫的夜晚,抑或微露晨曦的黎明,总见有人手提供品,在马路边抑或僻静处,手举小棍,划一大小不等的圆圈,将纸品和食品置放其间,点一柱香向上苍祈祷,而后将纸品点燃。火光中可看到虔诚而凝重的面孔,或合掌祈福,或俯地扣首,礼毕之后悄悄离去。天亮之后,可看到路边一簇簇的灰燼和丢弃在地的酒瓶、食物……让路人呲之以鼻,更让环卫工同志叫苦不跌。
传承孝道,对先人的祭扫无可厚非,但我们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一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而且不利于发展经济甚至危及我们生存的陋习,已经到了非至止不可的地步。去年清明节,随同家人一起回到了近三百公里的山村,在进山口处,就有臂戴红袖章的工作人员,拦下车让我们先行登记,发放山林禁火禁烧纸扎的宣传品。我们欣然领会,表示无条件服从。将近乡村之地,有乡政府值守人员,进行了同样的禁火宣传教育。临近村庄之地,本村的值班人员,提示具体的要求。这次祭扫受到了一次震撼心灵的教育,只在墓前默哀敬礼,顿时感觉到改革陋习的必要和文明祭扫的光荣。从报端看到了全国各地对清明节禁火的一致赞同和对政府政策的拥护。从建坟墓来说,不仅造成庞大的浪费,每一座墓地,都要争夺一块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我们的前贤周恩来总理,改革开放领头人邓小平,将他们的骨灰撒向大海江河,国人也有多个改革墓葬的方案提出,我们理应思考这个问题。
如何让我们的清明祭扫活动更加科学文明,我们都应该慎重思考并付诸行动。每年清明节到来之时,我们或去烈士陵园,或去各个纪念堂,去缅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寄托我们的哀思,启迪后人奋进,是不二的选择。对家庭来讲,有条件的当然可以去到墓地祭扫。对于远离家乡且重任在肩的人群来讲,也可根据条件化陋就简或者就可在自己的家里,面对父母的遗像,追思往事,怀念慈爱也同样寄托了哀思。我们自己死后,是不是也应该考虑除了服从城市的火葬之外,也应该将骨灰撒向田野或江海?不要争夺土地。如果家人一起在清明节参加义务植树,或出力出资栽种纪念林,以此祭典前人,必然是更好的选择。我们从今往后,在祭扫前人时,不论在何地,一束鲜花寄思念,让荒诞远去,让精神文明兴起。
让我们以科学的思考,胸怀国家和世界,革除封建陋习,传承孝道,文明祭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