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永远的*雷锋总第2781期 >2015-03-04编印

纪念雷锋精神52年
刊发日期:2015-03-04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1963年3月5日,毛主席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从此“雷锋”两个字便成为了一切美好事物的代名词。“雷锋精神”也成了真善美的化身。雷锋精神作为一个时代的象征深深烙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
  一个文明的社会,不能没有道德楷模;社会的发展与和谐,不能缺少崇高精神力量的推动。时代发展到今天,雷锋精神其实于我们而言内涵非常丰富。无论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还是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无论是谁,都可以在工作中,在日常生活中,去努力,去践行……
  雷锋同志简介
  雷锋,男,汉族,原名雷正兴。1940年12月18日—1962年8月15日,入伍不到3年,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享年22岁。雷锋出生于湖南省长沙望城县简家塘一个贫苦农民家里。
  雷锋出生的时候,正是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雷锋6岁的时候,家里只剩下了他和妈妈两个人。后来,雷锋的母亲被地主唐四滚凌辱而自尽。雷锋在不满七岁时就成了孤儿。邻居家的六叔奶奶收养了他。
  1959年12月征兵开始,雷锋迫切要求参军,最后被破例批准入伍。参加人民解放军后,编入工程兵某部运输连四班,任班长。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要是对人民有利的事,他都心甘情愿地去做。他曾多次立功,被评为节约标兵和模范共青团员。1960年11月入党,并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1962年8月因公殉职。
  因公殉职后,1963年1月7日,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雷锋班”。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随后,掀起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向雷锋学习的热潮。从此,每年三月五日便成了全民学雷锋的日子。雷锋是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
  像雷锋那样传递“正能量”
  京平
  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发表题词,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52周年。52年时光荏苒,雷锋,这个普通战士的名字,已经深深地镌刻在几代中国人的共同记忆中。雷锋精神,这份薪火相传的价值追求,正不断在神州大地上催生出感人至深的动人故事。
  回眸雷锋精神诞生以来的这半个多世纪,我们会发现,“雷锋”是一代又一代人共同“学”出来的榜样。雷锋精神不是干巴巴、硬邦邦的道德教条,而是根植于人们意识深处的精神谱系。52年来,每当社会出现不良风气时,人们就会用“雷锋叔叔不在了”表达强烈的忧虑;每当社会风气健康文明时,人们又会由衷地感喟“雷锋叔叔回来了”。一个生命只有短短22年的普通一兵,能够赢得亿万人民如此崇高而长久的感念,足以说明雷锋精神对于我们这个民族和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雷锋精神的生命力之所以如此持久,是因为它始终与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精神需求紧密相连。今天的中国,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在思想认识上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道德意识、价值取向日趋分化。社会越多元,就越需要以共同价值来凝聚。雷锋精神所蕴含的价值内核,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这种精神,包含着一个公民所具有的奉献意识、责任意识、人文关怀和家国情怀。这种精神,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道德建设热情,集聚道德建设“正能量”,引导今天的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雷锋精神弥足珍贵,还在于它代表了一种对美好人际关系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向往和期待。雷锋所经历的新旧社会的对比,使他总是对身处的新社会怀着一份温暖的情感。他看见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与人的平等、同志间的友爱互助。正是这一份温暖的情怀,使他总能以积极向上的态度看待周围的一切,总能以最大的善意对待他遇到的人,并付诸真诚的行动。任何时代都需要这样的“正能量”。一念之善,能够积蓄整个社会向善的动力;举手之劳,能够加筑整个社会向上的基石。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日常小事做起,只要越来越多的人能更多地去发现正能量、创造正能量、传递正能量,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美好。
  今天,就让我们以雷锋之名,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新时期时代精神的传承者;明天,我们定能收获一个上下一心、大步向前的美好中国。
  雷锋大事年表
  1940年12月18日雷锋(原名雷正兴)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安庆乡(现雷锋乡)简家塘一户贫苦农民家里。这一年系农历庚辰年,父母给他取乳名叫“庚伢子”。
  1947年秋父亲雷明亮,母亲张元潢,哥哥雷正德相继悲惨死去,年仅7岁的雷锋成了孤儿。
  1949年8月雷锋家乡解放,安庆乡人民政府成立,雷锋担任过儿童团大队长。
  1950年初土地改革开始,雷锋分得3.6亩耕地,还有一些生活用品,如床、蚊帐、锅、箱子等。
  1950年夏入学,在刘家祠堂小学读书。
  1954年夏考入清水塘完小,加入少先队,被选入中队委员。
  1955年转入荷叶坝小学,这年春天,在农业合作化高潮中,雷锋把土改中分得的3.6亩田全部入了社。
  1956年7月15日从荷叶坝完小毕业。
  1956年7月—9月雷锋在生产队当了近3个月秋征助理员,搞征收公粮工作。
  1956年9月在安庆乡政府当通讯员。
  1956年11月17日到望城县委当公务员。
  1957年2月8日光荣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同时被评为县委机关工作模范。
  1957年夏担任望城县治伪工程指挥部通讯员,治伪工程结束,被评为治伪模范。
  1958年春响应望城县团委提出的捐献一台拖拉机的号召,雷锋捐款20元,成为全县青少年中捐款最多的一个,县委决定派雷锋学开拖拉机。
  1958年3月16日在《望城报》发表第一篇文章《我学会开拖拉机了》。
  1958年秋到韶山瞻仰毛主席故居。
  1958年10月由原名雷正兴改为雷锋。
  1958年11月15日到鞍山钢铁厂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被分配在鞍钢化工总厂洗煤车间当推土机手,不久,出席鞍山市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1959年8月20日报名到鞍钢弓长岭矿山参加新建焦化厂工作。
  1958年10月至1960年1月在鞍钢一年零两个多月时间里,3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5次被评为红旗手,18次被评为标兵,荣获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称号。
  1959年12月9日弓长岭《矿报》发表雷锋《我决心应召》的申请书,表达了积极要求参军的坚定决心。
  1960年1月2日新兵换装集中待发,雷锋因无政审表,难以批准入伍,辽阳市兵役局余新元政委送雷锋到新兵大队,当“便衣通信员”。
  1960年1月8日雷锋入伍第一天,当天下午,作为新兵代表在全国欢迎新战友大会上发言。
  1960年3月新兵连训练结束,雷锋被分配到运输连当驾驶员,下连不久,又被抽调参加团里战士业余演出队。
  1960年4月从团里战士业余演出队回到运输连,一个月后,雷锋成为新兵中一名合格的汽车驾驶员,第一个下到战斗班。
  1960年8月参加上寺水库抢险救灾,带病连续奋战7天7夜,表现突出,团党委为雷锋记三等功一次。
  1960年8月把平时节约下来的200元钱,分别支援抚顺市望花区人民公社和辽阳水灾区,受到部队表彰,团党委决定树立雷锋为“节约标兵”。
  1960年11月8日运输连支部党员大会通过雷锋入党申请。
  1960年11月9日工兵团党委在党委书记、政委韩万金主持下,在沈阳军区招待所临时召开党委扩大会议,批准雷锋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60年11月23日沈阳军区工程兵党委作出授予雷锋“模范共青团员”称号决定。
  1960年11月27日雷锋荣立二等功,作为立功代表在全团授奖大会上发言,团长吴海山、政委韩万金分别向雷锋颁发二等功奖状和“模范共青团员”奖状,此后,雷锋又荣立过三等功一次,受团、营嘉奖多次。
  1960年12月1日雷锋从1959年8月30日至1960年11月15日的15篇日记在沈阳军区《前进报》首次发表。
  1960年12月雷锋在《前进报》发表署名文章《解放后我有了家,我的母亲就是党》。
  1961年2月3日应邀到海城驻军作忆苦思甜报告,与全国战斗英雄郅顺义(董存瑞战友)亲切交谈。
  1961年5月雷锋作为全团候选人,被选为辽宁省抚顺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61年5月14日雷锋被提升为副班长。
  1961年7月27日接到抚顺市人民委员会通知书,7月31日至8月3日出席抚顺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1961年8月雷锋被提为运输连四班班长。
  1962年1月27日雷锋被批准晋为中士军衔。
  1962年春节雷锋在《前进报》发表《62年春节写给青年同志们的一封信》,在此前后,雷锋又在《前进报》发表了《在毛主席的哺育下成长》、《我是怎样从一个苦孩子成长为毛主席的好战士的》、《做毛主席的好战士》等署名文章。
  1962年2月14日雷锋被选为党代会代表,出席中国共产党工程兵十团代表大会。
  1962年2月19日雷锋以特邀代表身份,出席沈阳军区首届共产主义青年团代表会议,并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在大会上发言。
  1962年5月雷锋被共青团抚顺市委评为抚顺市优秀校外辅导员。
  1962年8月15日上午8时,雷锋与战友乔安山在准备前去洗车时,雷锋下车指挥倒车,车轮打滑,碰倒了一根晾衣服的木柱,这根木柱打到了雷锋右太阳穴上,雷锋当即昏死过去,经抚顺市望花区西郊职工医院和来自沈阳的医疗专家抢救无效,于12时5分不幸英年早逝,年仅22岁。
  雷锋故事:雷锋生前战友称不会因闲言碎语放弃做好事
  “雷锋大哥影响了我的一生”
  “大哥”,乔安山一直这样称呼雷锋。
  其实,在入伍前,他们就同在鞍钢工作,同住一个宿舍。1960年,在雷锋的鼓动下,乔安山与之一起入伍,进了同一班。他们的关系,很铁。
  但1962年的那场意外,让乔安山尘封了这段岁月,从此不对外提及与雷锋间的关系。
  有人说,他的“隐居”是因为背负着压力;也有人说,他做好事,是因为怀着内疚。但对这一切的说法,50年后已步入古稀的乔安山却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很多人都问过我”,再没有其他。
  在一次采访中,乔安山曾这样回忆,“当时他的牺牲对我的打击是最大的,因为好朋友走了。我干什么,就像没了靠山。这种益友,这种像亲兄弟的感觉,没有了。他走了影响了我的一生。”
  “我不会因为闲言碎语而放弃做好事”
  在离开雷锋的日子里,乔安山下岗过、捡过破烂、打过更,但无论日子如何清贫,他都将自己视作雷锋生命的延续。
  在乔安山家里,始终放着一张雷锋的照片。其实,乔安山这样的坚持,总不被人理解。“憨傻”、“缺根弦”,是很多人对他的评价。他甚至因为做好事,还“吃了大亏”。老人摔倒事件,就曾发生在他身上。一夜间,救人者的身份反成了“肇事者”。
  但无论怎样的“委屈”,50年来,乔安山从未放弃过做自己,“我心态很好,不管别人怎么说我。”他始终觉得,“别人慢慢就能理解,只要锲而不舍地去做好事。”
  “对个别质疑雷锋的说法,我特别气愤”
  其实,在乔安山看来,像这样摔倒的“讹人”事件,只是个案。很多人偏激地看待这些道德丑闻,但我们不能以个例去否定全部,毕竟绝大多数人都是向善的。
  对于网上发出雷锋事迹“虚伪”的质疑声,让乔安山特别气愤。比如,针对雷锋背老大娘的照片,是事后部队记者为了宣传,找来老大娘“摆拍”的说法。乔安山说,这件事本身,雷锋确实是做过的。只是因为当时宣传需要,记者事后进行的补拍。
  至于“做了好事要记下来给人看”的雷锋日记,乔安山说,“他一直有记日记的习惯,不管出车多累多晚,回宿舍就记。”好多次,雷锋为不影响乔安山睡觉,用报纸遮住灯光。这个习惯,怎么能说成“为了宣传自己而记下来呢?”
  “雷锋做的事,是你我都可以做的平凡事”
  在乔安山看来,雷锋是可学的。“他不是大人物,没有做过一件惊天动地的事,他做的都是小事,你我都能做的平凡事。”而他的这种贴近,也正是我们都愿意去学雷锋的原因。只要为他人着想,诸如在公交车上让座,都可以叫雷锋精神。
  乔安山用“大爱”来形容雷锋精神,“把爱给大家,爱所有人”。雷锋因为感恩,所以懂得爱。如果,我们都能怀着感恩的心去生活,与人相处;那么,爱也会播撒得更多。但雷锋之所以伟大,区别于常人,就在于“一直做好事,平凡的小事做多了,也就成了大事。”雷锋难学,就难在锲而不舍地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