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文化*生活总第2779期 >2015-02-27编印

彩门楼与年味儿
刊发日期:2015-02-27 阅读次数: 作者:宋斌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人们都说小的时候年味最浓,像猜灯谜、花车表演、烟火、彩门楼都是清徐人挥之不去的年的味道,也慢慢地演变成了清徐的一种年文化。可是当现在的我们再次过年时,我们手里头能攥得住的清徐年味和文化已经越来越少了。2015年春节,当唯一可以撑起清徐人年味的彩门楼也是清徐人骄傲的彩门楼不知所踪时,心里真想问一句,“它们都去哪儿了?”
  好文化就是好形象,好形象就有好未来,清徐彩门楼起源于唐代历史悠久、极具民间艺术。清徐人历经几十载打造出的清徐特色年味品牌,真的就这样消失了吗。它们曾经都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东西,都是清徐人向外展示自己的最好窗口和平台,不知吸引了多少人慕名而来,驻足欣赏,想想都觉得幸福。
  又是一年过年时,走在清徐县城的宽敞大街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流,没有了相伴过年的彩门楼,总感觉脚下的步子匆忙了许多。曾几何时,我还记得摄影爱好者拿着相机拍下美丽又传统的清徐彩门楼,更有爱好之人把它们当成一种风景愿景融入其中,留下幸福的合影。可是现在却感觉到这仿佛要走向回忆了,做为清徐人,真的心生悲凉。这个被许多外来人羡慕的集民间古建筑技艺、美术、彩绘、手工技术为一体的完美“风景”,在今年我们却没有抓住它的影子。这个彩门楼代表的早已不是单纯的景观了,而是成为了一个典型的清徐符号,甚至是一个成长起来的清徐传统年文化。随着清徐的经济发展和向外的文化推广,它就像一个闪亮的形象成就着清徐人内心的舒适和自豪感,好不容易苦心经营出来的清徐特色难道就这么轻易放手了吗?我们真的有些舍不得。换句话说;真的想把它传下去,吸引他人,更留给后人。
  或许,它们今年集体“消失”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作为清徐人真的又不敢去想,因为想想就是痛。以前面对外面的朋友,我们都会自豪地说,“过年,欢迎你到清徐来,这里有花车表演、猜灯谜、彩门楼、烟火。”在当时,这样的话语我们都说得慷慨激昂、兴致勃勃、底气十足。可是今年却有些胆怯了,胆怯的不是自己不说,而是害怕别人问,别人问起时一脸的茫然和无助,真的是把自己问住了。一直都不想说“没有”,可是我们又能忍耐多时呢?
  其实,彩门楼消失的速度快得惊人,去年还有几个,今年就来了个集体“罢工”。如果把时间拨回到几年前,正月十六清徐的烟火晚会绝对是人山人海、灯火辉煌,高兴的是在那茫茫的人海中,有许许多多的“外来人口”,是清徐吸引了他们,是清徐的特色年文化吸引了他们,有的更是不远万里前来。扳着指头数一下,时间走得太短了,好怀念以前那个场景,每一个人身上都透着一股浓浓的年味,这就是年味下的“清徐”。
  现在知道彩门楼不见了,或许还不算晚,不要等到真正丧失的那一天才想起去弥补,那就为时已晚了。外人对彩门楼的消失也许只是一声叹息,但是清徐人要看到的是彩门楼的影响和文化的消失。如果用老人的话说,“多好的东西呀,怎么就没了呢?”再好再有分量再有代表性的东西,不是自己说有就有价值的,压在箱底是永远不会散发光彩的。只有拿出来,亮堂堂地展示出来,很自豪地告诉所有人,这也是清徐的“特产”,清徐不光有葡萄和醋,还有那闪闪发光展示艺术魅力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彩门楼。
  传承,就是接起棒还要送出去,清徐有很多的路要走,但是在这条绚烂的道路上,已经“出彩了”。在年的氛围中,能够种下自己特色的种子,实属不易,请不要丢弃文化的根,追求无知的趣,如果那一天我们只有在书本里才能找到清徐彩门楼的踪影,那才是悲哀呀。虽然在2008年,清徐彩门楼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我总觉得“遗产”用在这里有些难受,因为“遗产”所代表的就是不多了,甚至是没有了,不要把现实变成思念。
  清徐彩门楼,我真的想你,盼你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