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文化*生活总第2779期 >2015-02-27编印

春节风景线:红色山村洛池渠 祭祖励志谋发展
刊发日期:2015-02-27 阅读次数: 作者:张月英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2月22日上午,农历正月初四,东于镇洛池渠村隆重举行祭祖活动。活动现场,“牢记先烈丰功伟绩、勿忘民族耻辱历史”、“招商引资、聚才引智,促进老区更快发展”等标语条幅,成为一道道祭祖活动中红色的风景线,将活动主题鲜明凸现。
  活动共分追本溯源、走进古村民居、了解革命史、宗亲祭祖四部分内容。其中,追本溯源包括:听老年人讲述洛池渠村的由来,共看《武氏家谱》;走进古村民居包括:观看古村建筑(石窑洞顶盖新房),了解民情风俗;了解革命史包括:观看清源、太原、徐沟“三县”抗日政府和“洛池渠惨案”发生地遗址,听老年人讲述抗日战争时期该村所遭受的灾难和老百姓的悲惨遭遇;宗亲祭祖仪式包括:村支部书记介绍该村的历史,村委会主任谈该村近期发展规划,祭祖中还有艺人用“打四句”——即兴表演锣鼓说唱,再现当地传统的民俗祭祖文化。
  洛池渠村位于我县西部吕梁山脉狐狐山脚下,海拔1500米。该村皆为武氏族人。据家谱记载,始祖是在明朝嘉庆年间(1522—1566),自山西平定州(今阳泉市)盂县小皮村兄弟三人迁徙于该村相宅卜吉而居。其后,长祖持守故土,次祖迁往清源南营留居住,三祖迁往大川庄名谢家圪垛(今阳曲县)。始祖(讳武公贤)生二世祖兄弟二人(武林、武千绝嗣),三世祖武彦兄弟五人……现已发展到第19世。
  抗日战争时期,省城太原、清源、徐沟三城同时沦陷,清源、太原、徐沟“三县”抗日民主政府撤驻该村,从此成为清太徐地区国共合作抗击日寇的根据地,养育和保障着清太徐“三县”的党委和抗日民主政府。为此,1939年—1943年间,驻清源、高白的日伪军倾巢而出扑向该村,先后在洛池渠扫荡七次,共杀害我党领导干部和村民群众84人,烧毁房屋217间,抢掠大牲畜36头,羊300多只及其他财物。
  解放后,该村族人牢守故土,经过了艰苦奋斗的苦难生活,经历了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大跃进、改革开放等历史洗礼。而今,该村占地面积23平方公里,在村人口136户,373人。共有土地面积近10899亩,其中可耕种面积800亩,果园地面积2420亩,成林区域1573亩,未成林区域1586亩,荒山荒坡面积4440亩,建设用地面积80亩。农作物以葡萄、苹果、桃、杏、柿子、核桃、花椒等为主。该村以大久保桃著称,其中,桃子占种植面积的70%左右。纵观全村林田遍地,古居淳朴、空气清新,是旅游踏青之胜地。
  本次祭祖活动中,新一届村两委班子与村民一道谋划的该村新的发展规划,成为祭祖活动中点睛之笔,更成为活动中提振士气、凝聚民心、体现村风的魅力风景线。其规划思路是:以红色旅游为突破口,以观赏桃园采摘仙桃为契机,突显古村风味,带动其它休闲、怀旧的旅游项目,从而拉动该村及周边村庄的经济发展。具体包括:一是修缮和恢复清太徐“三县”抗日民主政府遗址和洛池渠日军屠杀遗址原貌,开辟红色旅游线路。以此记录和回顾抗战时期,清太徐“三县”抗日民主政府在该村的悲惨遭遇及洛池渠惨案的场景。二是重新规划建立完善复垦“五一”节桃花观赏和中秋节采摘大久保桃基地。让游人欣赏千亩桃花盛景、感悟桃花仙境之美。三是利用当地自然资源进行小流域治理,解决人畜吃水问题,扩大水浇地面积。扩大栽植经济林面积,力求增产增效。四是传承古老的传统的耕作和饲养技术、生活习俗,开设农家乐。让城里人、年轻人见识“牛拉式”山地耕作方式,感受田园生活。更重要的是让承包者吃到亲手栽种的绿色蔬菜和瓜果。五是加强云海林场的投入,在林场开辟游乐场所、狩猎区域。六是新建舒适型养老院和幽静的集体坟地。通过招商引资,聚才引智,共同建设生态环保的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