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春节*美食总第2778期 >2015-02-16编印

过年,古人吃什么
刊发日期:2015-02-16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在中国古代,无论贫穷富贵,对于过年时的“吃”都是格外在意的,怎么吃和吃什么,在各个时代都有讲究,形成一种过年食俗。
  鸡——前人过年位居第一的吉利菜肴
  中国今朝过年食俗,根基都是在魏晋南北朝时形成或呈现雏形的。
  魏晋时代,初一杀鸡图“吉”利“禳恶气”。现在人们过年时必吃鸡,即是受魏晋人过新年习俗的影响。一直到今天,人们都把鸡放在节日食物首位,年节供给品顺次称为“鸡鱼肉蛋”。
  前人过年喜欢讨吉利,鸡正合适这种消费心理。鸡谐音“吉”,过新年时烧只鸡,图的就是这个“吉”字,而且最好烧一只全鸡——整个吉利。广东人、香港人过年时则喜欢吃鸡翅,或许与人们将鸡说成凤凰有关,取“凤凰展翅”寄意,在新的一年大展宏图。
  “五辛盘”——前人过年必不成少的一道凉菜
  所谓“五辛盘”,就是将年夜蒜、小蒜、韭菜、芸薹、胡荽等五种喷香辛蔬菜,装在一个盘里子食用,有点像今天过年餐桌上的素菜冷拼盘。这个拼盘的营养价值,全在于其保健浸染。
  中唐往后,又风行起了“春盘”。春盘又称春饼,是在“五辛盘”的基本上转变出来的,在五辛之外又增添了一些时令蔬菜,汇为一盘。之所以称“春盘”,是取其生发迎春之义。《关中记》记实,“替身于立春日作春饼,以春蒿、黄韭、蓼芽包之。”这段文字中透露出的建造体例来看,现在同样流行的炸春卷或阅暌冠春盘。可以说,“五辛盘”是中国前人过年时必不成少的一道冷菜,明嘉靖福建《漳平县志》中便称,“人家无贵贱,咸御鲜衣,诣所亲贺岁,主人辄出辛盘与其款洽,过此日觉得常。”意思是过年家里来人,必定端出五辛盘待客。
  “屠苏”“椒柏”——前人过年最青睐的两种佳酿
  宋代过年的喝酒之风概略是历朝中最浓的,时人即使再穷,过新年也要有酒喝。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卷一)“正月”条有这样的文字:“家家饮宴,笑语鼓噪。”宋代把酒当饮料来喝,故将喝酒称为“喝酒”,当然这种酒不会是高浓度的白酒,而是酒精含量较低的屠苏酒饮,“世俗皆饮屠苏酒,自幼及长。”
  除了喝屠苏酒,椒花酒也是宋人喜欢的酒水。椒花酒又叫“椒柏酒”,其历史与屠苏酒一样悠长,也是魏晋人过年时喝开的。魏晋人认为,椒为玉衡星之精,吃了能使人年青;柏则是一种仙药,吃了能除百病。所以,用这两种工具泡出来的酒,自然受到前人的青睐。
  饺子——明朝以后前人最爱的主食
  饺子是中国一道闻名的速食面点,最初叫“饼饵”,传说是东汉名医张仲景发现的,他将药包进面皮子里,煮熟后连汤带水,让病人一路服用,这就是传说的张仲景“祛寒娇耳汤”。
  现代的过年习俗其实是在明代时定型的,最典型的是正月初一吃饺子的食俗,就是明代人吃出来的——饺子,也成为明代往后中国前人过年时最喜欢吃的面食。
  明代又称饺子为“扁食”、“粉角”、“水饺子”、“蒸面饺”等,明朝时,宫里还把饺子称为“水滴心”。刘若愚《明宫史》“正月”标识表记标帜载:“正月初一日五更起,焚喷香放纸炮……饮椒柏酒,吃水滴心,即‘扁食’也。”明人沈榜《宛署杂记》记实了明代人过新年风尚,“岁时元旦贺年:晨起当家者,率妻孥,罗拜六合,拜祖祢,作扁食,奉长上为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