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打发灶王爷爷上了天;二十四,割下对子写上字;二十五,炖豆腐;二十六,馍馍大贡蒸上一噗溜……”腊月二十三过后,大街上愈发热闹非凡,置办年货的人比肩继踵,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领着孙子在西门坡菜市场置办年货,小孙子一蹦一跳地唱着……
随着“年”的脚步日渐临近,“年”的忙碌也渐入高潮。在传统年俗中,人们要赶大集、置办衣物、烹饪食物。在世代相传的年俗中,“年”是慢条斯理、一板一眼“过”出来的,是一出全本全角的大戏,而不是走过场在超市里就能完成的。
腊月里的商业街
“糖葫芦,各种口味的糖葫芦,两块一串,两块一串了啊……”在县城商业街卖糖葫芦的大妈一上午手脚不停地忙着,顾客络绎不绝,年味浓浓不断。
商业街是清徐县城内最繁华的一处商贸市场,这儿各种杂货、小吃、商店、服装市场……一应俱全,到了腊月里,这里办年货的人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小金橘怎么卖啊?”“七块二一斤”“便宜点,七块钱我拿一箱……”腊月二十三日一大早,集市上就人声鼎沸,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
商贩们在早晨五六点就开了门,将各种年货从室内搬到室外。商业街年货小到干果、蔬菜、春联,大到服装、电器一应俱全,不甚宽阔的街道很快变得车水马龙,人声鼎沸。
上午9时,商业街到了最热闹的时候。“我家办年货都是到这儿,从这头逛到那头,年货就备得差不多了。”前来赶集的张先生说。“还有几天就过年了,赶紧把没买全的买齐,到年根再出来就麻烦。”家住南营村的武女士说,今天集上卖的葡萄比前几天贵,考虑到过年会更贵,她便在今天杂样买了两箱。
在腊月里逛商业街,不少人来赶集不仅仅是为了置办年货,更是因为“热闹”、“有年味”,或大人带着小孩,或亲朋三五成伴,转一天都不觉得累。
过年的香烛、崭新的灯笼、应景的盆栽,喜庆的年画……在此起彼伏的阵阵吆喝声中,整个商业街呈现一片忙年景象,人们不仅脸上洋溢着笑容,更有心底里透出的欢乐和幸福。
新年穿新衣
穿新衣是个古老的习俗,在南北朝就有这种记载,新年这一天“长幼悉正衣冠”,新年穿新衣!穿新衣和中国古老的农耕社会有关,过去农耕社会,特别是黄河流域,一年一熟,也就是到年底才收获,因此到新年开始的时候,就要万象更新,从里到外都有一种新的气象,所以穿新衣,衣服就很像穿插在身上的春联,表示对春天的庆贺。这时穿新衣还是辟邪的,它有驱邪气降吉祥这样一个寓意在里边。
在县城北二街,一位卖女装的商家介绍,服装销售旺季一般是从元旦开始,直至春节,将持续一个多月。而节后生意就比较冷清了。
腊月二十这天,小王经营的一家女装店里顾客挤得满满当当,两名服务员穿梭其间,应接不暇。小王说:“一般中档的衣服比较好销,价位在200元至500元之间,顾客比较容易接受。”
大部分人选择在节前购衣,但也有一部分人将购衣时间推迟到春节以后。小贾是一家服装店的员工,她说:“我不喜欢春节前去买衣服,商家把价钱抬得很高,舍不得买,又不喜欢跟他们讨价还价,不如等过完年,衣服开始打折了再买,反正不缺衣服穿。”即便部分市民有如此的消费观念,也依旧难改服装市场节前红火的趋势。“春节过后,我们的棉服等冬装就要陆续下架,准备换上春装,所以对年前最后一个销售黄金期,我们的促销力度还是挺大的。”某服装店主告诉记者。据了解,为迎接春节前的购物高峰,县城内各大商场早早便打响了促销攻势,打折让利、消费返券、赠送礼品等,各种优惠活动一经推出便激发了消费者的购物热情。“虽说平时隔三差五也买新衣服,但是没有现在打折力度这么大,优惠这么多。”杜女士拿着她新斩获的“战利品”对记者说,“这款羽绒服原价1600元,不打折,觉得有点贵没舍得买,今天过来看到打六折,试穿了一下就买下了。”
市民杨女士介绍:“我倒是不太在意自己过年有没有新衣服穿,但是会为家人买,这不,今年光给父母买衣服就花了3000多元。”春节购衣,逐渐成为市民给家人送上一片爱心的表现。
随机采访的几位市民中,当问及“过年是否买新衣”时,都不约而同地给出了肯定的回答。过年买新衣已经不再是因为缺衣服,而是因为过年穿新衣已融入到人们的生活理念当中,成为一种习俗。不过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在购买打折服装的时候一定要擦亮眼睛,以免吃亏。
土灶大锅蒸年糕
农历腊月二十四日清晨,天色刚亮,家住城北的张阿姨就开始忙活了。她与住在东马峪村的妹妹商量好这天一起蒸年糕,一大早就将前几天从市场上买来的黄米面和大红枣整理装袋。“用村里的土灶大锅上做出来的年糕味道是最地道的,但现在的小区都不允许在院里支大锅烧柴火。”张阿姨虽已年近六旬,但为了让家人吃上最有年味的年糕,每年腊月她都要去农村的妹妹家蒸年糕。
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从小家里的老人就告诉我们,春节时吃年糕是为了祈求来年的生活更美好。”张阿姨说,小时候家里贫困,兄弟姐妹也多,平时连白面馍馍都吃不上,就更别提什么年糕了。每当过年前母亲蒸年糕时,几个孩子都会站在灶火前眼巴巴地望着簸箩里的大红枣咽口水。年岁大一点的手疾眼快,迅速地从簸箩中偷一颗放进嘴里,稍小一点的弟弟妹妹看到就不干了,一阵大哭,每每这时候母亲总会吓唬着将大孩子“赶走”,再将小孩子搂在怀中,并悄悄给小孩子嘴里塞一颗大红枣。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年糕再也不是人们无法企及的食品。“尽管现在随处都可以买到年糕,但如果过年不做年糕,总觉得像是缺少了什么东西,心里不踏实。”张阿姨将锅盖掀开,熟透的年糕散发着香甜的气味,一颗颗大枣像红宝石镶嵌在黄米面中,在阳光的照射下色泽诱人。
想起来就流口水——“卷卷肉”
今年60岁的李大爷,去年退休后跟着儿子搬到县城生活。从平房搬到楼房,很多生活习惯都变了,但临近过年,还有一件事他始终割舍不下。“从前我每到年下,我都会自己张罗着准备过年的熟食,尤其是‘卷卷肉’,想起来就流口水。”李大爷说,辛辛苦苦忙活了一年,年后闲时,切一盘自己做的“卷卷肉”,配一盘老醋花生,再约上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喝点小酒聊聊天,绝对是一件美事。“搬进楼房后,家伙什再不像在村里时齐全,但是思前想后还是决定自己动手做。”
腊月二十四上午,记者赶到李先生家时,他正在摊鸡蛋皮儿。他一手端着搅拌均匀的鸡蛋液,另一手用生姜把锅底擦拭了一遍,倒入清油,“摊鸡蛋皮儿可是个技术活儿,鸡蛋液里要加点水淀粉,蛋皮不容易破,但是不能太多;锅里的油也不能倒多了,只需将锅底均匀地分布一层油即可,要不倒入鸡蛋液后,在转动蛋液时也不利于蛋液成形;将蛋液倒入锅里,看到表面蛋液凝固,蛋皮边缘微翘时,用手轻轻很容易就将蛋皮揭起了。但揭的时候要注意手不要碰在锅的边沿,要不会烫到手!”李大爷说,摊好鸡蛋皮儿,再把事先用肉末、葱姜蒜和适量盐、鸡精调匀的馅儿包在蛋皮里上锅蒸,蒸好之后放在两块案板上压上重物压一天就做好了。李大爷说“过年自己做‘卷卷肉’除了干净卫生,要的就是那股原汁原味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