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朝花*夕拾总第2772期 >2015-02-02编印

考试落榜何以叫作“名落孙山”
刊发日期:2015-02-02 阅读次数: 作者:王增维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名落孙山”典出宋朝人范公称所著《文洒清话·过庭录》。
  故事是说:宋朝时,吴地(今江苏)有个叫孙山的秀才,生性幽默、滑稽,很会说笑话。当地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滑稽才子”。一年,孙山赴郡(省城)参加应举考试,有个同乡将其儿子托付给孙山一起去考。考试完毕,等到放榜,同乡的儿子未考上,孙山考取了举人的最后一名。同乡的儿子逗留省城未归,孙山先回到家乡。望眼欲穿的同乡见到了孙山,急忙问自己的儿子考中了没有。孙山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风趣地说:“解名(考取举人的名字。解,读jie借)尽出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意思是说考取举人的榜上最后一名是我孙山,而你的儿子还在我孙山的后面呢!
  从此以后,人们遂用“名落孙山”来比喻考试没有被录取。如古典小说《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四回:“等到出榜,名落孙山,心上好不懊恼。”并用“颠倒孙山”、“孙山落地”另指应该能考上但结果未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