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其手”典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春秋时期的楚襄王二十六年,南方强大的楚国出兵攻打北方弱小的郑国。郑国国君不甘心束手就擒,倾全国之力率兵抵抗。结果郑军一触就溃,主将也被楚将穿封戍生擒活捉。战斗结束后,楚军中另一大将楚襄王的御弟公子围竟冒称郑主将是他俘获的。两人各执一词,彼此都不相让,直闹到中军大帐,请主帅伯州犁裁决。
伯州犁听完两人各自的陈述,已经心知肚明。但因公子围是楚襄王的亲弟弟,实在是得罪不起,于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提出了一个貌似公正的解决办法,直接问问被俘郑将皇颉本人,不就一清二楚了吗?穿封戍和公子围两人也同意。于是,伯州犁让手下把皇颉带来,对他说:“你是被我军俘获的,现在有两个人分别说是自己把你生擒活捉。随后他用上手(左手、即上首)指代表楚王弟公子围,又用下手(右手,也即下首)指代表楚将穿封戍,说:“你到底是被谁俘虏的?”郑将皇颉因被穿封戍活捉本来就对他恨之入骨,于是乘机报复,便指着上手指说:“混战中,我遇公子围,战败被擒。”于是,伯州犁便裁决是公子围的功劳。
后人把伯州犁“上其手”、“下其手”的伎俩,概括为“上下其手”,用来比喻利用权势,串通作弊,玩弄手法来颠倒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