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21日凌晨四时,彭总终于在朝鲜联络员的带领下,来到了大榆洞,与金日成、我驻朝武官柴成文等会合了。然而,我们的电台车还未找到彭总。23日,我们终于到达了龟城的大榆洞。彭总没有责怪我们,他笑着对崔处长及电台的同志们说:“安全就好,快发电报。”我们电台的10名同志立刻忙了起来,架设天线,连接电路,调试频率,摇动发电机……忙得不亦乐乎。所幸,因一路抱着电台,一切完好。电波立刻越山过海,飞到北京。电波在大榆洞和北京间几乎来回飞了整整一夜。毛主席得知人民军能用的部队都是新兵,情况混乱,只能寄希望于志愿军的现实。连电三次:放弃原定计划,改取运动中歼敌的作战方针……
10月24日,十三兵团机关赶到了大榆洞。同时到达的还有七部电台。根据中央电令,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简称“志司”)正式成立了。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邓华、洪学智、韩先楚任副司令员,解方任参谋长,杜平任政治部主任,崔仑任通讯处处长。对八部电台的任务也作了分工。几十万大军在异国他乡已展开军事行动几天后,总管全局的司令部才成立,在整个世界军事史上绝无仅有。然而这个匆匆成立的小小司令部,却是世界上效率最高的司令部。在悬挂着作战地图的司令部,彭总运筹帷幄,一场史无前例的战争开始了。入朝后的第一战役,由40军的120师和118师主打。120师360团接到“志司”的电报后,徐锐团长率部乘夜色疾进,抢占制高点,阻击南韩一个师的兵力前进,坚守阵地三天,打得十分惨烈,与此同时,118师吃掉韩六师的一个加强营。战斗于10月25日胜利结束。第一战役,我志愿军共歼灭敌人13500余名。首战告捷,令人欢欣不已!胜利的消息,很快电报中央。毛主席、周总理等领导手握告捷电报长长地舒了口气。从此,10月25日被正式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抗美援朝是在建国一周年后打响的,当时国内经济萧条,物资匮乏,武器装备还停留在小米加步枪的状况,更无飞机、军舰。我们没有制空权,敌人飞机十分猖狂,侦察扫射,扔炸弹,真是狂轰滥炸,我军只能被动挨打。后勤保障、部队行军,只能在夜间进行。在我军控制地区的山头上,都布有防空哨。一旦发现敌机,便鸣枪报警,汽车听到枪声,便立即关灯,再向前慢行一段路后停下来,行军的部队也在路边隐藏起来,敌机失去了目标,随意扔一些炸弹就飞走了。前方部队的粮食、弹药等军需都是这样送上去的。志愿军分管后勤的副司令员洪学智在战火连天的战场上,率领几十万后勤官兵,与美国空军奋战,建立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他的战绩显赫,功不可没!
然而,当军需运不到时,前线官兵的生活十分艰苦,常是一把炒面一把雪地充饥,有时还吃树皮草根野菜。我们在后方的通讯员也只能吃些朝鲜生产的带皮的沾高粱和红薯干,如能吃一顿东北高粱米饭就算是改善生活了。因为缺少营养、维生素,很多同志都得了夜盲症。
我志愿军出兵朝鲜后,捷报频传——中国的“王牌军”39军在云山战役中巧遇美国的王牌军骑一师,这一仗打得很顺手,毙伤俘美军一千八百多人,击落美机三架,缴获飞机四架,缴获美军坦克、汽车二百余辆,火炮一百余门,并且收复了朝鲜重镇云山,大大打击了美军的士气。我四十二军在东线,利用险要地势,打得南韩首都师抱头鼠窜。志愿军胜利消息的红色电波,及时通过我们的电台,传到了北京,传给了党中央、毛主席。中央批准的作战计划,也通过电台,传达给志愿军司令部的首长。我们的电台,在北京、朝鲜前线之间,架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梁。我为能充当这座建筑上的一木一石而感到无比的幸福和骄傲。
喜讯、捷报频频传到北京,指示、命令及时传给“志司”、彭总。然而,噩耗也不得不以电文传送!
1950年11月24日,几架敌侦察机在“志司”上空转来转去,进行侦察。身经百战的几位将领察觉到敌机将来空袭。第二天,他们强行将彭总转移到防空洞。就在这天早上,天色刚刚有点亮,我们电台及附近作战室的同志还未来得及转移时,敌机来袭,扔下了许多能熔化钢铁的凝固汽油弹,当我连爬带滚地躲到了设在地下的厨房里,敌机没有扫射此处,幸免于难。而毛岸英同志、高瑞欣同志牺牲了。两位优秀的作战参谋英年早逝,令彭总和将士们泣不成声,悲痛欲绝。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当天就传到了北京。细致的周总理担心影响毛主席指挥作战的情绪,一个星期之后,才让杨尚昆告诉了毛主席。毛主席真不愧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对岸英的牺牲,表现得坦坦荡荡,他的反应是:牺牲的有成千上万,无法顾及此一人……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呀!然而,无情未必真豪杰,毛主席终于抑制不住丧子之痛,黯然地落下了眼泪。就在毛岸英同志牺牲的当天(1950年11月25日)下午,第二战役打响了。我英雄的38军对德川守敌韩七师发起了进攻。我疲劳至极的一一二师按时占领德川西南的云松里,切断了南朝鲜第七师的退路,负责向德川南面穿插的一一三师冒着零下二十度的严寒,强渡大同江,一路斩杀,按时占领德川南面的要塞,切断韩七师的退路……胜利的喜讯,越山过海,报到中央,给全国人民也带来了喜讯。
在三十八军主力一一三师猛打土耳其旅时,官兵们已经极度疲劳。他们边打边跑,击垮了无数股南韩散军,一步不停地向三所里狂奔。有的战士累得倒下,就再也没有爬起来。最苦的是炮兵,沉重的部件和炮弹压得他们直不起腰来……一一三师的前进,已经不是体力的作用,而纯粹是精神的力量了。已是拂晓,天空开始布满盘旋的美机,我军的行动,完全在敌机的监视之下。危急时刻,一一三师的领导果断地下命令:“去掉所有的伪装,不许采取任何防空措施,沿公路堂堂正正地前进。”为了预防美军无线电测向暴露我军的行动,师指挥员,命令机务员关闭电台。一整夜的无线电静默,使彭总等司令部的领导着急了。彭总命令我们所有的电台都调到一一三师的频率上,搜索一一三师的讯号。当一一三师胜利到达三所里后,师报务员根据前卫团团长的要求,师报务主任张甫打开电台发报:向军、师报告情况。突然,“志司”的报务员一起大叫起来:“通了!通了!找到一一三师了,他们已经到达三所里了。”我们报务员高兴,彭总更为兴奋。他激动地说:“哎呀,这下放心了,总算出来了,总算出来了!”我们收到了一一三师的电报:“我部先于敌方到达三所里!”“敌人企图经三所里撤退。”“请示我部任务。”彭总边听汇报,边看地图,并回令一一三师堵住三所里附近的龙源里,他说:“立刻回电:给我像钢钉一样钉在那里!”
三十八军一一三师在三所里大战中,创造了十四小时用双脚边打边行军72.5公里的世界纪录;在六天六夜的战斗中,将美第二师打垮了,逃回去的兵力,不及编制数的百分之二十;美二十五师、美骑一师也遭重创。彭总赞扬三十八军“是一支钢铁部队”,还在发给军委的电报稿上,又挥笔写下了“三十八军万岁!”几个大字。从此,“三十八军万岁”的口号,响彻全军,响彻神州大地。从此,三十八军成为我军唯一的一个“万岁军”。
1952年10月14日,正当朝鲜停战谈判进行时,美韩联军向我上甘岭阵地发起了猛烈进攻。一场惨烈的、举世瞩目的上甘岭战役打响了。美军在联合国军总司令范佛里特的指挥下,先后出动6万余兵力、300余门重炮、170多辆坦克、3000多架次飞机,向我坚守的3.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倾泻了230万发炮(炸)弹。致使上甘岭阵地被削低了两米。然而我阵地的指战员们根据15军秦基伟“坚守阵地、寸土必争”的命令,坚守阵地43天,取得了胜利。在这43个日日夜夜里,我带病坚持工作,凭借平时练成的过硬本领,克服敌台大功率、强信号的干扰,正确无误地抄报,做到了无差错、无偏失,达到了“通讯畅通、万无一失”的要求,及时有力地沟通前后方联系,对保障上甘岭前线武器弹药的供应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上甘岭战役胜利后,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党委为我记了二等功一次,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我一枚三级国旗勋章。
1953年,我刚满20岁,是我参军的第五年。这一年五月,我被评为模范团员;同年8月,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0月被提升为报务主任、副连级。这是我最高兴的一年,是我一生中最值得纪念的一年。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生效了。历时三年又三十二天的艰苦战斗,中朝人民打破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迎来了欢乐、和平、幸福的生活,中朝人民的胜利将永载史册。
1954年以后,通讯部队多次整编,我的职务也多次升迁,曾任电报站长、无线电连副连长、通讯枢纽部收信台主任。1955年实行军衔制后,我被授予中尉军衔。我的军旅生涯与无线电通讯密不可分,在朝鲜战争中我一步一步地走向成熟。我时刻铭记朝鲜战争的艰辛,我永远怀念那些为了祖国安宁、为了友邦独立自由而捐躯异国他乡的战友,我永远不忘紧张、细致的通讯工作。是党教育了我,是人民哺育了我,我将为祖国、为人民的事业发余热、放余光,奋斗终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