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文史*天地总第2754期 >2014-12-28编印

每周一字
刊发日期:2014-12-28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诵【诵誦】(sònɡ)
  “诵”,繁体为“誦”。形声字,从言,甬声。
  “言”为语言、文字,“甬”为钟之象形。钟被有节奏地撞击后会发出有节奏的声音。“诵”为用语言有节奏地读书和背书,本义为朗读、背诵。《说文·言部》:“誦,讽也。”古人把读文章、背诵文章称为“讽”。“甬”又为通道、过道,引申为沟通、交流、通顺、精通、熟记。意为“诵”以“通”为前提,对语言文字不通则无法诵。
  “诵”也表示名篇、诗篇。《诗·大雅·烝民》:“吉甫作诵,穆如清风。”吉甫写了一首庄严而柔和的送别诗,听后好像在清风里沐浴一样舒畅。《广雅》:“诵,言也。”“诵”,述说。述说是对事实或事件的陈述,可以客观冷静,也可以有声有色地描述。韩愈《答陈生书》:“聊为足下诵其所闻。”暂且为你描述一下所见所闻吧。给朋友“诵”可以直言不讳,如果对方是皇帝,就要讲求策略和方法:话说轻了得不到采纳,说重了又容易引来祸端。古代有言事权的谏官,绞尽脑汁寻求万全之策:既能使皇帝纳谏,又要保全自己,这种策略就是“讽谏”,也叫“诵”。
  “诵”指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朗读,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苏轼《赤壁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朗诵是有节奏、有韵律地读,它和文章的音律(内在的音乐性)有很大关系,人们称读诗词为“吟诵”。几乎所有上古时代的歌谣(词谣)都以传唱的形式流传下来。“哼呦嘿呦”是劳动号子,“诗三百”则大部分采自百姓传唱的民歌,后来发展到古诗和律诗,仍然和音律有关。宋词有固定的音律套数,元曲是和乐可歌的文学形式,所有这些作品仍然保留着歌谣的形式和节奏。散文带有平仄相间的节奏,内容或哀婉、或激昂,读起来琅琅上口,同样适于朗诵。
  朗诵诗文可以照本宣科,如果能默记背诵,就能解放双手,辅以手势增强气势,从而增强诗文的感染力。“诵”引申为背诵。
  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我国是诗的国度,优美的诗歌作品最适合诵读。吟诵是引发读者对作品直觉感受和深入体味诗歌“滋味”的重要方式,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能传达作品宛转和谐的韵律,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反复吟诵还能达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同时,通过诗歌朗诵也能体味到诗人内在的感情韵律。四声歌诀就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句子间的平仄搭配与作品感情的高低起伏、歌唱声音的抑扬婉转和谐统一。诵读可以愉悦耳目,激动心灵,触发情思,对于作品意义和情感的把握有着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