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周末*人物总第2754期 >2014-12-28编印

夕阳路上追梦人
——记我县退休老干部赵清贵
刊发日期:2014-12-28 阅读次数: 作者:陈宏健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今年77岁的赵清贵老先生是我县张楚王村人,笔名敏行、赵贵。曾担任清徐县广播电视局局长,职称为主任编辑,有过短暂教师生涯。于1960年5月调到清徐小报当编辑,两年后从事广播电视工作,在任期间,曾被省、市广播电视系统评为模范编辑、模范局长、广播战线标兵等称号。
  赵清贵老人一生爱好新闻写作,常在中央、省、市报刊、电台、电视台发表新闻、通讯、诗文等稿件,有好多作品被评为优秀稿件并获奖。退休后,赵清贵老人以剪贴报纸为乐趣,记录生活的变化,竭尽所能发挥余热。2007年他撰写的“格言”被中国中外名人文化研究会评为优秀创作作品奖,并被录入2007年12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名人格言》一书。
  1 爱好未消释放正能量
  走进赵老先生的家,一进屋就看到书架上、箱子里整齐的摆放着装订成册的500多本剪贴本,有党的知识、时事政治、保健医学、文化娱乐等10多个种类。台灯、剪子、浆糊、钢笔……一个个工具应有尽有。喜欢读报的赵老先生,年轻时就开始了剪贴报纸,几十年来,他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
  收集报刊,筛选信息,剪贴内容,制作封面……繁琐费时。每天早晨起床后,赵老先生必做的一件事就是读报,找出自己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新闻信息,然后剪贴在旧杂志上,再用广告纸进行包装,随后整理归档。据赵老先生的爱人说,他为了看报经常误了吃饭时间,家人把饭菜端上桌子请他,他却总是迟迟不挪半步。甚至到了晚上,也是不到12点不休息。
  刚开始剪报时,赵老先生只是把从报纸上看到的好文章剪贴下来,久而久之,内容越来越丰富,他就开始给报纸分类。老人把剪下的文章按其性质,梳理归纳为政策、知识、写作、文艺、体育、娱乐、保健等十大类,
  细看这些剪贴本,你会发现每本都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紧密相关:新中国的成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三峡工程建设、香港回归、北京申奥成功、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仔细阅读这些新闻,历年来的大事一览无遗。党代会作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一直是赵老先生关注的重点。从党代表选举到会议召开、会议内容、会议闭幕以及相关评论文章都是他剪报的内容。“一次次党的代表大会就是我们党和国家一步步向前发展的印记。”赵老先生希望自己每天做得既能让自己增加知识,也能让别人在需要的时候更方便地了解历史。
  由于自己订阅的报纸种类有限,赵老先生在其剪报来源途径上可想了不少法子,只要能找到所需要的报纸,哪怕磨破嘴皮、费尽周折,也心甘情愿。于是,附近的社区、商铺和亲戚朋友都成了他获取报纸的重要渠道,甚至那些不相识的过路人也成了他的“挂钩户”。
  500多本的剪贴本不仅是赵老先生的爱好结晶,而且已是一个小型的“资料库”,不时有认识的好友上门从中查阅资料,而他最开心的事也就是这些东西可以为周围人所用,帮助别人。“老赵,你有没有关于中国梦的相关材料?”、“赵大爷,我想学书画,你有相关资料吗?”、“老赵啊,我想看看纪念毛主席诞辰120周年的相关材料。”“我最大的心愿是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资料陈列室,将收集几十年的剪贴本和书籍向公众展示,为大家所用,发挥报纸的价值。”
  经历了岁月沧桑,虽然两鬓斑白,但没有染白赵老先生热爱生活、老有所为的情怀,即使退休了,他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党员,时刻要求自己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始终胸怀党事、国事、天下事,终年保持学习,紧跟时代步伐。
  5年前,县委组织部向全县党员下发了党员笔记本,赵老先生按上级党组织要求坚持记学习笔记,每年一本,工工整整地书写了500余篇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
  翻看一本本的笔记,书写工整,笔迹如其名一样清秀,记录着一个老共产党员成长的痕迹。
  有人劝他,您这么大年纪了,又是退休老干部,还学啥呢?赵老先生却有着自己的想法:我人虽然退休了,可思想不能退休,学习不能放弃,学习比吃饭更重要。要做到天天学、天天记,不断检点自己。
  2宝刀未老进军文学界
  1997年赵老先生退休后重操旧业,他与好友合作共同为报刊写稿。十年来,先后以纳言、敏行、张望、赵贵等笔名,写身边的好人好事,写家乡的发展变化,宣传弘扬新时代的清徐精神,不断有文章见诸报端。已在《山西日报》、《山西商报》、《火花》、《九州诗文》等报刊上发表150余篇消息、通讯,同时连载和正式出版《姚巨货传奇人生》、《姚巨货的梨园情结》、《岁月回想》、《新的丰碑》、《漫步人生》等人物传记及长篇历史小说《醋圣王来福》等著作。
  从1997年—2007年的十年间,赵老先生致力于采访和写作,从不间断。本着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态度,他经常性地深入农村,深入群众调查了解,提炼素材,斟酌内容。天长日久的文字磨练使他写出的文章深受读者喜爱。
  仅有上述的努力还不够,为提高写作能力,赵老先生不断地进行“充电”,他的办法就是听、看、剪三个字。要做到经常听广播电台的内容,了解国内外形势:听社会的议论,做到言者无意,听者有心,处处留心皆学问。经常看电视,看报纸,看杂志,他专门订了《太原日报》、《三晋都市报》、《山西晚报》、《清徐》、《特别关注》、《读者》等报刊和每期赠送的《火花》、《九州诗文》,让自己时刻沉浸其中。平日生活中,还要留心把报刊上重要的文章和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剪贴下来,供写作、校对、修改文章时参考。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挖掘稿源也是赵老先生在写作中经常面临的难题。没稿源,你就是想写,会写,也没写的。为了挖掘稿源,赵老先生采取的办法为三个字:访、约、找。最简单的莫过于经常访问单位领导,访朋问友,发现报道和写作的线索,除此以外,要经常利用电话或亲自上门约稿,甚至需要深入农村、乡镇、机关、厂矿、企业等单位,了解情况,寻找稿源,掌握第一手材料。而且要有不怕磨破鞋,不怕磨破车,不怕磨破嘴的精神。有了这三不怕的精神,赵老先生的写作素材源源而来。
  有了稿源,有了报道线索,吃苦受累的还在后面。这就是深入下去采访,会遇到各种预料不到的困难。从工作岗位退下来,赵老先生身体状况大不如前,骨质增生这个疾病对他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他没有汽车就步行,或骑自行车,或坐出租车,或请别人顺道接送。记得有次采访马名山风景区时,正值麦黄季节,天下着蒙蒙细雨,道路泥泞不堪,车不能进山了。他们一行人就冒雨而行,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爬到了山顶。在《马名山游记》一稿刊登后,景区领导和读者好评如潮。
  十年来赵老先生共外出采访258次,行程10000多公里,写稿约88万字,这都是汗水和心血的结晶,是十年磨一剑的结果。赵老先生的作品近几年频频获奖,而且奖项大多是大奖。其作品曾荣获“共和国诗书画功勋奖”金奖,先后入选《中国老年大智慧》、《世界文化名人录》等。
  “现在国家提倡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这就是我之‘为’,这就是我之‘乐’。采访,写作,充实着我的生活。我忙碌,但我很快乐。”赵老先生总结出这几年工作的主导思想,即:遵循伟人教导,坚定政治定力,学习英模人物,树立核心价值观,宣传好正能量,书写清徐故事。
  3发挥余热为民办实事
  离开工作岗位,赵老先生接到了县委组织部的聘书,正式成为了一名干部监督员。不仅深入乡镇、机关考察过一些干部,还参加了部分乡镇党委、机关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会,指导查摆问题,帮助改进工作。正所谓干一行谋一行,凭借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务实能干的优良作风,赵老先生多次获得了市县领导的表扬。在2004年全县开展的三个代表教育活动中,他带领几位干部积极参加农口系统的这项活动,为搞好工作集思广益、建言献策、认真履职,使干部受到了教育、农民得到了实惠,受到市委的表扬。
  除了政治工作有成绩,赵老先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处处体现着自己的价值。最近,他就为解决全楼供暖问题操了不少心。
  12月11日下午,美锦宿舍地下管道突然破裂渗水,致使居住在这里的30户居民家中停暖!气温本来就很低,暖气在这个节骨眼上却停了,家里老人孩子怎么受得了。
  猝不及防的住户们一时也不知如何是好,他们内心迫切期望有人能出面管管这事儿。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有几户有心的居民就想到了赵老先生。“既然大家信任我,我就不能辜负大家。”赵老先生当即答应,挑起了担子。他首先给供热公司打电话,请求帮助解决。而对方的答复是:“地下维修管道不属于工作范畴,自行找工程队维修吧。”于是,赵老先生和大伙儿商量后,在推选的三家维修单位中,筛选了一家作为施工方。
  在施工过程中,赵老先生不仅要时常过问检点工程的质量和进展情况,还要为施工队提供好服务,保管每天的工作器材,无偿提供电源和电话等。不仅如此,还得发动群众集资解决供暖问题。
  六天后,宿舍楼终于恢复了正常供热,居民们喜上眉梢。
  去年9月以前,他们宿舍院内卫生环境一直很差,从现场环境看:三个单元阳台下都堆满木板、花盆,十几年来堆积的砖堆、塑料堆、纸堆等废弃物不可计数,而在大门的对面,还停放着一辆报废的汽车……这么多废旧杂物,两三天都不可能清理掉。其实,赵老先生早有清理这些垃圾的想法,但苦于找不到渠道,使得这个念头一直处于搁浅状态。但当东湖社区搬来后,他感觉这事儿有了转机,便亲自登门来社区反映情况,期望施以援手,一起把宿舍院儿内的环境改善改善。“没问题,赵大爷,您说的我们都了解了,我们协调一下人员和工具,就在最近,帮你们把院内的垃圾清理清理。”听到社区负责人如此表态,再看看工作人员笑意盈盈的招待,赵老先生紧皱的愁眉终于舒展开来,心里说不出的高兴。后来的一段时间,大家加班加点,放弃休息日,连续奋战,终于让宿舍院儿的环境有了大幅改善。“院子的垃圾、杂物清理干净了,路面也整洁了,环境改善了,心里都感到亮堂堂的,我看到社区工作人员做出的努力,心里很感动。”自打那以后,他们的宿舍院就成了社区的重点关注对象,社区派出专职人员帮助他们搞起了卫生。
  想要快乐度过晚年,老伴和孩子们的支持不可缺少。“我的老伴和儿女们就很通情达理,经常给我买工作用具,给我复印材料,非常支持我,正因为我有一个如此和谐的家庭,我才可以后顾无忧地投入到各项活动中去。”
  退休后十七年的生活,赵老先生过得有滋有味。在采访结束时,赵清贵老人表示:“自己要掌握丰富的知识,进一步提振精气神、发挥正能量,继续为群众办更多的好人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