闩【闩閂】(shuān)
“闩”,繁体为“閂”。指事字,从門,从一。
“门”的篆文是两扇门的象形。古人用横木插在门后,使门推不开,这根横木称为“闩”。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杂志》:“闩,门横关也。”“闩”的本义为门上的横插,即门闩。“一”又为一体,“闩”为“门”中有“一”,意为“闩”能使门扇紧闭为一体而无法推开。
门闩的形制多种多样。有的是把一根比门宽的大横木架在门两侧的凹槽内,有的是把一根长木竖置于门内上下孔内,有的是固定于门上的小型抽拉式门闩,有的是用金属制作的挂勾式门闩。凡是具有关门闭户作用的杆状物都可称为“闩”,用闩来关门的动作也称为“闩”。
在古代,不论是百姓人家的木门,还是城关巨门、皇宫门禁,都少不了门闩。一般而言,与巨大城门相匹配的闩也很大很重,普通人凭一己之力根本无法上闩下闩。
中国文化向来有崇尚高贵的传统,像门闩之类非常生活化的东西很难出现在诗词歌赋之中。幸运的是还有民歌,还有乡曲。比如客家歌谣中有首情歌就唱道:“标致妹子绝心肝,约到涯来门又闩。手拿石头瓦上丢,难为你鬼睡得安。”不难想象,这位有情郎深夜如约去见他的心上人,没想到门上了闩进不去,扔石头砸瓦片,心上人却没有听见,只好埋怨她睡得太沉。在这里,门闩俨然成了阻挡爱情的障碍物,使相思的人儿一个在内一个在外,见不得面,备受煎熬。此处的“闩”是动词,表示插上门闩。
同样,在绍兴民歌《黄莺》中也可以找到相似的情节:一位小姐给自己的情哥哥绣了一个荷包,要黄莺传信。黄莺问让他如何来取,小姐唱:“今夜三更月升高,叫伊到房中自来讨。前门勿可敲,爹爹管得牢;后门勿闩牢,楼梯要走好。一只荷包亲手交,但愿相好共到老。”显然,这位小姐计划得非常周密,前门不能敲,因为爹爹看得牢。后门没有闩牢,等待夜里来取荷包的情哥哥。并嘱咐他上楼梯的时候定要小心谨慎,不可发出声响,否则还是会被爹爹发现。从前后两首民歌中门闩的情节,人们可以看到女子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可以说,门闩代表一位女子对男子的认可程度,上了门闩说明犹疑不决,悄悄留门则表示暗许芳心。
门闩有形而心闩无形。《元史·许衡传》记载:许衡与众人外出,天气酷热难耐,大家争相摘路旁梨树上的梨子解渴,惟独许衡不去动手。大家都劝说他兵荒马乱,梨树无主,但吃无妨。许衡正色道:“梨无主,我心有主。”许衡的心中有一个心闩。一个人有了心闩,才能做到无求于外,有律于内;才能做到高尚纯洁,坚定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