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这是个颇令人玩味和难对付的话题,总是让太多的人想征服她,战胜她。从有了人类文明开始,我们就没有停止过研究它的脚步。孔老夫子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学相长”;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改造”;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大教育观。我们都想去追求教育的捷径。开学的第二周末,为了给全县校长教师节一份厚礼,我们一行111人利用周末两天时间,在教育局相关领导的带领下,赴吕梁离石进行了为期两天的风暴式培训。
两天,从洋思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到太谷的“导学案”使用,再到上海刘濯源教授的“思维导图”。他们用自己多年的实践,总结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教育成功法则。但是,无论是哪项教学改革都离不开“坚持”“因地制宜”和“付出”这几个关键词。下面我就这三个方面谈谈我对教育改革的理解。
一、坚持。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教育改革亦然。他不仅需要有详实的方案,改革过程中问题的预设,以及学校、教师、家长、社会的协调配合,更需要一线教师的坚持。
改革就是要打破原有的约定俗成的,多少年来固定不变的方法,去追寻一种更加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也许在改革刚刚起步的时候难免会遇到困难,因为不按常理出牌,我们必须先打破原有的认知,打破原有的看似行之有效的好习惯。种种阻力迫使改革的实施者——教师,改革的受益者——学生,改革的参与者——家长,都感到困惑和担忧。因此,改革需要社会的支持,需要学校采取有效的保障措施,需要我们一线教师的坚守和坚持。
洋思、杜郎口、太谷、上海……没有一个地方的改革是一帆风顺的,也没有一个地方的改革是一蹴而就的,他们是在重重阻力的作用下,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坚持,不断地进步,经过几年甚至于十几年,几十年才有了属于自己的成果。
二、因地制宜。“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改革亦如此,一味地照搬,失败绝对是最终的下场。因此,就需要移植者仔细观察,发现规律,不断改变其生长条件,甚至于修建,嫁接,才能长出属于自己的柑橘。
洋思中学实施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他把预习指导放在课内,是因为他们的学生是寄宿制,所以有更多的时间来完成巩固练习,而且巩固练习也有老师监管完成;运用导学案的太谷却因为孩子们都是走读,则另辟“先学后教”的道路。他们运用导学案将课前预习完全交给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再把激励评价机制和小组合作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孩子们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学习,对提炼的问题有了针对性的学习,对知识点进行了强化。因此,学习效率显著提升。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但改革绝不是照搬,我们要学会批判的吸收,要根据自己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因地制宜采取适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改革。
三、付出。有付出才会有回报。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他需要时间的历练,需要过程的验证,需要我们研究者的坚持,更需要我们一线教师不懈地努力。因此,要想改革有成效我们就必须舍得付出。付出时间,不能急于求成,走捷径;付出精力,勇于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去发现,去实践;付出艰辛,敢于接受失败的教训和别人的质疑,也许心的煎熬是最难耐的折磨。坚定信念,坚持真理,坚决改革,只有这样教学改革才能走下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改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程,需要我们教育人亲自参与,永不言败,仔细观察,善于分析,敏于思考,不断地发现问题和找到办法,不断地总结经验,推广运用成果,让教改之花开遍教育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