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大家觉得我读书较多,所以经常就会有一些学生、朋友、同事等问我“假期应该读些什么书”或“推荐一些值得读的书”之类的。
我其实很为难,常常就会说“读你自己喜欢的名著吧”,可是学生、朋友、同事往往不太满意,甚至觉得我在敷衍了事。其实我说的都是真的,是我自己的真实感受。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名著就是人人知道应该读却人人都不去读的书。
这句话自然有一半是在调侃现在读书淡漠的风气,但在我看来也有一半是有道理的。
读书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
俗话说: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于谦说: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曾国藩说:千秋藐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但我们应该把功利性读书和生活性读书分开。比如你的职业需要你读的书,未必就是你喜欢的,但不读这样的书,你无法很好地工作,这就是功利性的读书;比如你读的某本书,它并不会影响你的工作,也不会影响你的收入,但你读它就是感觉愉快,这就是生活性的读书。
读书的过程中,人应始终是主体,我们要读什么书,首先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书来读。就像一个人吃东西,他身体里最需要水份,就吃多汁的;最需要糖分,就吃糖分多的;最需要盐份,就吃能补充钠钾的。读书时坚持以我为主,就会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如果仅仅是慕某名著之名去读,就会变成书的奴隶。有些人读书只是想让别人看到自己知道得多,这样读书就变味了。
除了极少数人外,其它的人都不可能是全才通才,知识构成兴趣爱好都是有偏重的,有的喜欢历史哲学,有的喜欢奇幻悬疑,有的喜欢诗词歌赋,等等,都是正常的,既然不能贪全贪多,那么坦然地去读自己喜欢的书就无可非议了。没有必要觉得名著就都得读,事实上也读不过来。《百年孤独》、《追忆似水年华》、《尤里西斯》这些名著,惭愧得很,曾想读过,但始终读不下去;《三国》、《水浒》、《复活》、《简·爱》《基督山伯爵》等,读过多次,尤其是《三国》,读过不下数十次。
有人可能会说,不读名著会显得我很浅薄。首先,这种想法还是有一种在人前炫耀的意思,读书,这种想法越淡越好;其次,浅薄与深刻是相对的,四大名著中,《红楼梦》是公认的博大精深,可如果看的人只看到宝哥哥钗姐姐林妹妹还有贾琏偷腥凤姐吃醋,也深刻不到哪里去;会读的人,就算看看《西游记》也能悟出真知。
我自己的读书,是采取一种“超链接”式的读书方法。我在读我喜欢的名著时,肯定会涉及到一些自己不太了解的东西,为了了解这些东西,我就会另外去找相关的书来读,这样就像“超链接”似的延伸到另外的书上了,以此类推。举个例子,读《三国》读了许多次,觉得读曹操这个人物不过瘾,就要去读读《三国志》中的曹操,顺便就把别的一些人物也顺便读读了;读着读着,想起来《三言》中有一篇说的是某书生阴间断案断出三国之事来,就可以去找来《三言》读读,读《三言》时读到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不妨再链接到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这样连接下来,可读的东西就太多太多了!
不过,大家注意我的前提——名著!名著是经过时间与人们选择的优秀成果,这些优秀成果,未必都适合你,所以也没有必要非得把名著都看过来(也不可能),但总一些适合你,“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我认为这才是明智的读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