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乡镇*街道总第2743期 >2014-12-03编印

在希望的田野上
—记徐沟联校校长白蕴宇
刊发日期:2014-12-03 阅读次数: 作者:苗志崇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正如歌里唱的那样——“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已经有近二十年教龄的董爱萍说起当年的选择依然充满了自豪和骄傲。作为当年中考状元的董爱萍,最大的梦想就是像自己的老师白蕴宇一样站在三尺讲台上面对莘莘学子,传道授业解惑。而对于至今仍奋斗在农村教育战线的白蕴宇老师来说,他大概已经记不清有多少像董爱萍一样的农村孩子,循着自己坚实的足迹追求着各自人生的梦想,有多少在他们无休止的汗水和彻夜灯光中被温暖了的幼小心灵。他的付出荫萌了这些农村孩子一生的道路,他们健康成长就是对一位教师的最高褒奖,这是一位灵魂工程师的无上荣光。
  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白蕴宇老师83年参加工作,先后在王答二中、王答一中、马峪中学、徐沟联校担任校长职务。三十多年来,白老师从河东到河西,再从河西到河东,始终战斗在农村教育一线。他的学生数以万计,一路走来,甘苦自知。无论是当年在王答一中的洋思教育模式,还是后来在马峪中学的“孝渔”校园文化建设、CES学习法,都凝结着他在教育道路上奋斗探索和思考的痕迹。在农村教育的广阔天地,白蕴宇和他的同事们辛勤耕耘,结出了义务教育的累累硕果。
  衣带渐宽终不悔
  作为一名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学生,炙手可热的天之骄子,为何会选择在当时待遇欠佳、又苦又累的教师职业呢?当记者问起原因时,这位从教多年的老校长竟然显得有些羞涩。受传统教育的影响,白老师从小学习鲁迅、郭沫若、冰心的作品,生活在马寅初、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中,身边是“只有教育才能救中国”的浓烈氛围。在选择职业时,白老师根本没有考虑过物质条件和环境待遇,看到的只是一生的信仰和追求。
  正所谓“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白老师初次担任校长职务是在位于王答乡赵家堡村的王答二中。农村条件差、环境不好,当时的王答二中的综合成绩在全县二十一所初级中学中排名倒数第二。为了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他搬入学校,和学生们吃住在一起,当起了学校三百多寄宿生、二百多跑校学生的全天候保姆和家长。妻子和年幼的孩子成了这个工作狂的牺牲品,食堂、课堂、宿舍——三点一线勾勒出了白蕴宇老师一天的工作生活内容。
  白老师的妻子是徐沟中学的教师,每天跑校,四岁的女儿扔到了村办幼儿园,正常家庭生活、天伦之乐成了难得的季节性河流,只有每年的两个假期才能迎来短暂的相聚。起早贪黑、披星戴月就是白老师的日常状态,别人说“把家当成旅馆”,可是白老师却连家都没有,他有的只是学校宿舍。白老师说:“我是一校之长,如果校长不能投入,凭什么要求教师们付出!”从教三十多年来,他是这样说的,也一直是这样做的。
  经过白老师和同事们的努力,学校的成绩节节上升,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认可。白老师也先后获得县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太原市课程改革先进个人、山西省骨干教师等荣誉。
  为了孩子的一切
  自家的孩子扔下了,别人家的孩子却马虎不得。每一个学生的成绩好坏、性格习惯,乃至于生活动态,白老师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时时刻刻关心着他们的成长。
  一位王答乡常庄村的女生,学习成绩还算不错,可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她每次周末回家,星期一都回不来学校。事件一再发生,引起了白老师的疑惑,经过深入了解,原来这个孩子家庭是两个单亲家庭重组的。女生的后妈有两个男孩,怕女孩学习好以后考上了学校远走高飞。白老师急了,找了王答联校校长、分管教育的副乡长,连夜奔赴女孩家做工作,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从家长里短到国家义务教育法律法规,终于让孩子重返校园。如今,这个孩子已经是省城一家知名医院的大夫。
  马峪中学的赵鹏飞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靠母亲微薄的打工收入支撑着学业和生活,青春期的男孩子情绪敏感、心理复杂,总是不能安心学习,成绩起伏波动。当时学校没有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身为校长的白老师就亲自担任这一角色,一有空就找赵鹏飞谈心,解除他的思想负担。在白老师和其他老师的鼓励下,赵鹏飞终于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在学习中展示出了出色的状态和应有的水平。在顺利考入清徐中学三年后,他以清徐中学理科第一的成绩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录取。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懈付出获得了丰厚的回报,1999年,他所在的王答二中一跃由倒数第二升为全县第六;王答一中的成绩跃居全县第四名,学生由原来的800余人激增为1100余人,省城太原、古交等地慕名而来借读的学生就有80多人。
  思路决定出路
  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白老师却不是这样认为的,这个辗转三个学校,屡屡化腐朽为神奇的学校掌门人,自有他的一套独特的教育理念和认识。在白老师看来,没有良好的教育思路和教学方式方法,书山题海式的学习方法只会增加老师和学生无谓的负担,事倍而功半。学生还是那些学生,老师还是那些老师,“点石成金”的秘诀在于思路和方法。
  2004年,白蕴宇受命于危难之际,来到了当时稳居全县倒数第二的马峪中学担任校长。转过年来,教育资源整合,倒数第一的碾底中学合并到马峪中学,这对“一时瑜亮”难兄难弟聚在一起,白蕴宇成了名副其实的“救火队员”。
  与县城仅一步之遥的马峪中学为何成绩较差,成因一目了然。云集了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县城是巨大的磁场,再加上生产生活的便利,马峪中学沦为可有可无的配角,无人问津似乎是理所应当。在很多家长眼里,这里是孩子走向社会的收容所和暂居地,成绩差——是必然的!
  既然无法改变外部条件,就只有先从自身做起。白蕴宇制定了“孝、渔”校训,以德育教育为突破口,以课堂和实践为载体,在全校师生中营造宽容、感恩、孝心和爱心的氛围,以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彻底改变了校园学习氛围,提升了教师队伍的士气。同时,将在王答大获成功的CES教学法(即创造、效率、成功)搬入马峪中学,并强化了“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在此基础上,白老师带领一线教师先后远赴江苏洋思中学、河北衡水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求经探宝,教师队伍素质得到了有效提升。“百善孝为先”的精神文化建设和“授人以渔”的教育教学方法变革初见成效。三年后,马峪中学一举摆脱了如影随形的“红椅子”,取得了全县第十二名的成绩。此后,该校中考成绩一直稳定在十名左右。
  有人对马峪中学几年来的变化做了一个统计,凡是顺利升入高级中学的马峪学子,大学升学率为百分之百。这样的成绩绝非偶然,它的背后是一支被精心打造锤炼的教师队伍,在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师业务考核中,马峪中学教师整体成绩全县第二。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作为一个长年扎根于乡村义务教育战线的老兵,白蕴宇老师无愧于自己的职业,无愧于自己的人生。他以自己的无私奉献铺就了无数学子的成长之路,他以自己的全身心付出托起了多少孩子健康的成长。这是人格的力量,这是信念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