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5:清徐*专版总第2742期 >2014-11-30编印

走进龙门
刊发日期:2014-11-30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龙门不是村,这是记者进入龙门村的第一印象。
  穿过跨度81.6米的吉尼斯纪录世界最大村门鲤鱼跃龙门的巨型拱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条1000米长、近百米宽的街心花园,两边一线排开18栋美丽的楼房。一层是装饰得富丽堂皇而又风格各异的商业设施。银行、邮局、书店、饭馆,应有尽有。春兰、杉杉等著名品牌的家电、服饰、食品专卖店、超市引人注目。穿着入时漂亮的人们穿梭往返于各个店铺之间,生意十分红火。花园中绿树红花、草坪、雕塑、楼台、亭阁、喷泉、假山错落有致。水泥马路两边的人行横道全部用彩色花岗岩铺就。住宅楼东边是三星级的龙门宾馆。宾馆内设有能同时容纳2000人就餐的大宴会厅。西边是文化中心,无论是外形设计和内部构造,从座椅到音响、灯光均可以和都市一流的影剧院媲美。龙门中小学以及占地66.7公顷的禹门公园座落在住宅楼的周边。20公顷林带外的黄河像一道天然玉带,飘逸在龙门大地上。
  我们不由脱口而出,龙门村真是一个大公园!是的,陪同我们的人说,我们的原书记说,要把龙门村建成一个大公园,让村里的人都生活在公园中。
  与龙门村环境一样美丽的另一道风景线是龙门的人文景观。
  在龙门,老人幸福地安度晚年,儿童从幼儿园开始就免费上学。龙门村没有打架斗殴的,没有上访告状的,没有聚众赌博的,没有超计划生育的,没有……总之,那些不健康、不文明、不符合国家法规和民族美德的东西在龙门村没有市场。在龙门村,人人安居乐业,户户文明美满。人们在享受着物质财富所带来的优越生活的同时,追求着精神文明所产生的愉悦快乐。在龙门,热爱国家、关心集体、团结互助、诚信守法是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文明礼貌蔚然成风。龙门人正在用自己的高尚情操改变农村千百年所形成的陈规陋习,并影响着周边社会风气的形成。龙门文化活动中心落成时的首场演出就是对龙门村人道德水准的一次实际检验。几年前的龙门村,逢年过节演出时,群众提前几天就拿着凳子去排队抢占好位置,怕别人挪动自己所占位置,就把凳子的四条腿埋到地里。因为看戏,村民的摩擦时有发生,村里还要派民兵维持秩序。而这次演出请来了外地著名的大剧团演出,十里八乡,就连黄河西边陕西韩城的群众都闻讯赶来观看,村干部正在发愁时,有的群众建议,把头场戏让给外来人先看。谁也没有预料到,首场演出时,村民把位置全部让给外来的人,没有一个人去占位置,争地方,有的村民还主动为远道而来的客人提供食宿。龙门人的这一举动,使龙门村的美誉远扬。就连陕西韩城的村镇开会时都号召大家要向龙门村学习,做文明人。
  龙门村实现了城乡一体。龙门村人说:“我们是城乡结合,城里人有的,我们有,城里人没有的我们也有。”龙门村的环境比城市美,龙门人的生活比城里人幸福,龙门人的精神比城里人快乐。
  龙门村人享受着十多种免费的生活待遇。他们种粮,不用自己操心,村上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加工。村民只按自己应得的分配数量,拿着票证到相关地方提取粮油就行了。他们像城里人一样,开着私家车,按时去各个企业上班。他们像城里人一样享受着各种健全的文体设施和商业网点服务。他们像城里人一样有各种休闲娱乐生活。他们跟城里人一样住水、电、暖、煤气、光缆、宽带俱全的花园洋房。总之,城里白领小资拥有的他们都有。但是,他们不用像城里人那样为就业而奔忙,为失业而痛苦,为孩子上学而忙碌。不用像城里人那样承受着供房、供车的巨大经济压力,更是拥有任何一个国内外城市人都没有的特殊待遇,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全村所有的村民都是龙门集团的股东,每年都能从股份公司领到自己应得的一份红利。
  团结、和谐、平等是龙门村的响亮音符。在龙门没有干部和群众之间的不融洽,没有宗族派别之间的争斗,没有本地人和外来人互相排斥的矛盾。进了龙门村,就是龙门人。
  在龙门村没有一个人外出打工,龙门人不想进城已经从几年前就如此了。相反,城里人源源不断进入龙门却是常有的,有的人从大中城市到龙门就业,有的人退休了到龙门安度晚年,有的国家干部到龙门村的企业就职。就连运城等城市的姑娘也都要嫁给龙门村的农民。如何接纳更多的外来人口,使他们在龙门村安居乐业,已经列入了龙门村党委的议事日程。他们说,接纳的外来人口越多,龙门村的人就越光荣。龙门村党委书记原贵生说,龙门村不拒绝任何一个外来人。龙门科技集团的企业中有1600多名来自四川、甘肃、陕西、河南等10多个省的员工,加上外来员工的家属子女,龙门村有5000多口外地来人。他们在龙门村受到的是龙门人一样的待遇。他们有医院保险,他们的子女在龙门学校免费就读,他们为龙门村创造着财富,同时也为个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他们中的不少人已经进入了管理层,有的还进入企业领导班子。2006年“五一”劳动节,龙门村表彰了11名劳动模范,其中有8名都是外来人口。
  致富思源,精忠报国。这是记者在龙门村采访最为深刻的印象。位卑不敢忘忧国,是每一个龙门人的真实写照。龙门村的人说,鲤鱼跳龙门靠的是动力,龙门村致富,归功于改革开放的政策。没有党的好政策,就没有龙门的今天。
  这就是龙门村,在人均三分八厘土地上,却创造出了2005年人均纯收入15000元,人均纳税12000元的伟大业绩。
  龙门人,无愧于龙的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