署【署】(shǔ)
“署”,形声字。从网,者声。
“网”为用绳线等结成的捕鱼捉鸟的器具,引申指周密的组织或系统的安排,又喻指法律、法令;“者”是人、事、物的代词,表示事物的主体。“网”“者”为“署”,意为人布网,使人处于周密的组织或系统中。《说文·网部》:“署,部署,有所网署。”本义为布置、安排,如部署。“者”是“网”的主体,既是布网者,亦是被网者。
“署”字上“网”下“者”,表示在上要受领导、上级的管理,在下要管理下层、下级的人、事、物。周密的组织或系统,则表示办理公务的机关署之意,如公署、官署。
“网”是捕鸟捕鱼的工具,网的编织是系统性的,网的形状经纬分明,并且根据捕捉对象不同,所选用的材料或编织的结构也不同;“者”为这些人,特指执行任务的人。“署”为系统地安排、部署执行任务的人。《广雅》:“署,置也。”“署事”指部署、处理事务,“署置”指设置官署任用官吏。
“署”最早用于战国时期,常称官署、公署。作为机关名称,“署”至今沿用。如“审计署”、“新闻出版署”、“廉政公署”等。公署、专署等都是国家行政机关,是制定和执行相关领域法律、法规、制度、政策等的部门。我国宪法和相关组织法规定,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必要时,经国务院批准,可以设立若干行政公署作为其派出机关。
“署”引申为代理、暂任或试充官职。官员出缺或离任,由其他官员暂时代理职务称为“署理”。《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官员办理公务时,通常在文书上签名批复,以示负责。“署”引申为签署、签名、题字。《广韵·集韵》:“署,书也。”《汉书·苏武传》:“署其官爵姓名。”“署名”指在书信、文件或文稿上签署姓名。“签署”指在文件、条约、凭证等上签字。
清末政治腐败,国家积弱积贫,在坚船利炮的攻击下,中国被迫与列强签署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这些条约就像一张巨网笼罩于中华大地,控制了我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要害领域,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灾难。而今,这张网早已烟消云散,但世界并不太平,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麻木、健忘和沾沾自喜,都是愚昧、浅薄和无知的表现。落后就要挨打,早已为百年风云的血与火所证明,要牢记历史的教训,绝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