塾【塾】(shú)
“塾”,形声字,从土,孰声。
“孰”是“熟”的本字,表示习惯的、熟悉的地方;“土”为土地。“孰”“土”为“塾”,意为与己息息相关,极为熟悉的地方。《广韵》也称:“塾,门侧堂。至于门侧之堂何以称“塾”,崔豹《古今注》解释说:“臣来朝君,至门外当就舍,更详熟所应对之事也。塾之言,熟也。”意思是说,大臣们在门侧的堂屋等候君王朝见时,为了应对如流,便把应向君主禀报的事宜反复默念至烂熟于胸。后来,大门两侧的房间便借“熟”字的音而称“塾”了。
“塾”最初的意思并不是现在我们所熟悉的私人家庭教育,而是指西周时期与庠、序、校等处于同一层面上的教育机构,是乡学的一种类型。只不过,塾只是闾办的学校,其规模比庠、序、校小得多。到汉代,塾变为表示私学的专有名词。汉代的私学有蒙学、经馆、乡塾和精舍等类别。到明清时期,私学已遍布城乡,民间举办的私学统称为私塾或家塾。许多近代著名学者都有就学私塾的经历,私塾教育对他们的人生经历和辉煌成就起着重要的作用。私塾的教学内容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读物为主,较高级的则有《四书》、《孝经》以及朱熹的《小学集注》。按现代的观点来看,私塾纯文科的教学内容并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它注重伦理道德的教导却仍值得推崇。
让人感兴趣的是,已有几千年历史的私塾教育并没有成为尘封的记忆。2003年底,湖南最后一个旧式私塾岳阳市平江县五峰私塾正式“封馆”。两年之后,也就是2005年10月,被称为“苏州第一家现代私塾”的菊斋私塾又正式开班授课了。仅仅一年的时间,新私塾这一教育形式对普通市民来说已经不再陌生,湖南、江苏、河北、哈尔滨等地已经正式挂出了“私塾”的牌子。新私塾教育大都标榜着这样的教学特色和育人理念:秉承传统又融汇现代教育理念,用不同于现今学校教育的方法培养孩子,让孩子既有国学底子又兼具国际视野。创办者一致称创办私塾的主要目的是弘扬国学,培养儿童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私塾教学内容主要是经学、韵文、古乐、书画、茶道等。
现代私塾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很陌生。这种教育方式是创新还是复古?如何看待未成年人上私塾、作古诗、背经文等远离现代生活视野的古代儒家“旧事物”?新私塾如何贯彻现代的教育理念,如何将继承与发展完美地结合起来?如何正确评估新私塾的教育教学质量?如何监督办学者的教育行为,比如教材的选择、教师资格的审定、学生的学籍等?现代私塾的教育能否保证学生顺利越过现行教育体制设置的高考“门槛”?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这一事物自身的发展成长亦或没落消亡去回答、证明和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