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宁夏银川市35公里的西北郊空旷的荒野上,在贺兰山东麓,有两座古代城堡遗址。两座古堡是明清时期为抵御蒙古骑兵的侵扰而设置的驻军要塞,镇北堡也因此得名。当地群众称之为“老堡”和“新堡”。据方志记载,老堡始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新堡始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现为西部影视城所在地。两座古堡完全是用石夯垒筑黄土修建而成,除了城门,四周城墙上没有一块砖,它以古朴、原始、粗犷、荒凉为特色,奇特又别致,雄浑而苍劲。
1961年,尚在农场劳动改造的著名作家张贤亮发现了它,并把它写进了小说《绿化树》,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将它推荐给了电影界。迄今为止,这里已拍摄了《牧马人》、《红高粱》、《黄河谣》、《老人与狗》以及《大话西游》、《新龙门客栈》、《乔家大院》、《走西口》等110余部影视片,其中许多影视片获得国际国内大奖。在此摄制的影片之多,升起的明星之多,获得影视大奖之多,皆为中国各地影视城之冠。因此,被誉为“中国一绝”和“东方好莱坞”,享有“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的美誉。
我们沿着长长的游客专用的遮阳棚,走近这座名震中外的影视城参观。一跨进大门,首先看到的便是镶嵌在一段残垣断壁上的黑色大理石标牌,上面用中、英、法、德等7种文字镌刻的“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的标语。谁会想到一座被遗弃于西部荒漠的明代古堡,于1993年成立镇北堡西部影视城,由78万元起家,经过20余年的苦心经营与改造充实,发展到现在已有有形资产上亿元。它已经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影视拍摄基地,而是一座中国古代西北地区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娱乐方式的“场景博物馆”;一座浓缩中国西部古代北方小城镇的“影城”;一座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最佳旅游景区。
影视城分明城(古堡)和清城(新堡)两部分,它保留了在此拍摄过的电影电视场景140多处。明城内的景点主要有牧马人、“文革”大院、月亮门、酒作坊、铁匠营、柴草店、盘丝洞等。清城内的景点主要有瓮城、幸运之门、百花堂、影视一条街、都督府、牛魔王宫、告子亭等。这座影视城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牧马人》,导游指着当年所用的道具娓娓道来。熟悉的马车,蓝白碎花的被子,废弃的马圈,那个大车轱辘已被换下,摆在了一旁。我们一行人挤进许灵钧简单的新房中,四周墙壁上贴满了上世纪60年代的旧报纸,还有许多文革时期的宣传画:毛泽东与林彪、毛泽东接见红卫兵、飒爽英姿的女民兵、红灯记剧照……小饭桌上还有竹皮热水壶,旧式搪瓷杯等。
“文革”大院是2007年5月向游人开放的一处真实反映文革时期的博物馆,再现了祖国山河一片红的景象,这里有语录墙、大食堂、批斗台、牛棚等……在这里,影视城还从全国各地收集了文革时期的各种票证,开办了一座文革展室。当游客来到文革大院,特别是像我们经过那段历史时期的人,瞬间就可以回到那个特殊的年代。当游客穿上影视城为你提供的服装,即可演绎一段现代版的“红卫兵”故事。
当我们跟随导游来到张艺谋当年拍摄电影《红高粱》的景点时,只见影片中那座高耸在城墙上的“月亮门”,仍孤零零地耸立在那里。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让黄土堆的月亮门显得生动了许多。拱形设计造型更显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也是中华民族团结力量的像征。虽然它是艺术家用土坯在残破的古城墙上,搭建得一座门洞,但简单的造型却成就了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因此,后期很多影视片,如《大话西游》、《书剑恩仇录》、《乔家大院》等,都在此拍摄取景。当你置身在这月亮门下仔细聆听,耳边似乎还回荡着“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那粗犷而豪放的歌声。
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影视一条街。这条“街道”完全是由艺术家们修建起来的,它已成为中国西部题材影视剧中不可缺少的背景了。在这条街上,拍摄过从古到今的故事片有50多部。著名的《双旗镇刀客》,采用了整条街作景。正因为它担负着从古到今几百年“街道”景色的任务,所以,当我们置身其中反而看不出它究竟属于哪部影片的了。这里商铺林立,摊位云集,茶楼酒肆,写字打卦,呈现出一派古镇的繁华。当你观看了那些用塑料泡沫、石膏或其它材料做成的各种食品、蔬菜、水果时,你会发出由衷的感叹:“影视剧中的道具原来如此!”同时也不得不佩服电影人的高超技艺。
走进西部影视城,可看、可圈、可点的东西太多了。可以说在中国西北地区像影视城这样的“土围子”,比比皆是,可只有镇北堡影视城赋予了一定的精神内涵和巨大的含金量。假如说,没有张贤亮先生的智慧与远见,“镇北堡”便一钱不值!在影视城展厅的大门两侧,有一副对联:“两座废墟经艺术加工变瑰宝,一片荒凉有文化装点成奇观”,多么精辟的观点!逛了镇北堡,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来时是游客,走时成明星”。
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西部影视城将会成为一座电影或电视剧的历史博物馆,并且会越来越具有历史价值。它还会永远矗立在宁夏大地上,永远是银川一道美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