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以翰墨阿公为香,吾无间然矣。——张潮《幽梦影》
一部《红楼梦》道尽天下女儿事,也画尽了女儿的美,金陵十二钗,个个兰心蕙质,才艺过人。黛玉却已她独特的魅力倾尽宝玉,倾尽读者的心,她的美无疑是空灵的,不世俗的,美得那么晶莹剔透,是名副其实的潇湘妃子。“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书中为我们这样描述黛玉的美,不得不说妙极,十句评述,如一首词赋,不写黛玉的衣着妆容,因为这个描写的不仅是宝玉眼中的黛玉,更是宝玉心中的黛玉。这样一个不施脂粉,却风流天成的韵致,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气质。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容貌是天生的,无法改变,但是气质却是可以培养的。如果一个容貌艳丽但是却没有气质的女人,那她最多只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木头美人。气质甚至重于容貌,因为容貌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而气质却可以随岁月而沉淀,愈发的宁静,淡然,让人回味无穷。
黛玉文风婉约能诗善对,才华横溢出口成章,琴棋书画独占鳌头。竹影疏动湘帘垂地的潇湘馆;墨香盈室书散落地的闺房;一脉心香拈烛抚曲的诗情;留得枯荷听雨声的画意;菊花赋诗夺魁首的骨气;海棠起社斗清新的高雅;惜物怜人纤感如丝的葬花辞;纤手描摹白纸线书的淡愁,无不体现出她清新脱俗的诗人气质。
试想一下,一个人比黄花瘦的女子,在月下对月空叹月难圆,在花前对花伤感花易落,是怎样一幅意境的画卷。手执罗帕轻掩淡唇,肩负花锄暗填花冢。黛玉——“黛色之玉”,一种寒冷高贵的气质,“愁凝歌黛欲生烟”,寒冷高贵加上淡许愁凝,组成了如诗如画的林黛玉,组成了她那如玉如黛的悲剧人生。
在《红楼梦》没有对黛玉容貌的直接描写,但通过一个个生动、活泼的生活小细节,把黛玉这样一个玲珑剔透的可人儿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黛玉之美是一种很空灵的美,不是世俗的,就像太虚幻境,是一种说不出来的美。作为红楼梦的主人公之一,和她不凡的来历相照应,比起大观园里其他女子,她更像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她是曹雪芹在《红楼梦》着墨最多,所花心血最多去雕琢的一个女性,其刻画之深、性格之具有张力也是红楼女儿之冠。
林黛玉比起宝玉更显得悲剧,她出身在一个旧的封建家庭。但是却家道中落,母亲早逝,所以她没有学到一般大家闺秀所有的封建礼教。身体的羸弱使得她的学业也不甚重视。所以她尽可能地保留了那份纯真与自然。后来寄住在贾府,虽深得贾母的宠爱,却也无法驱除她寄人篱下的感受。“一年三百六十天,风刀寒霜严相逼”是她在贾府的真实感受。在贾府中,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家,“风萧萧兮秋气深,美人千里兮独沉吟。望故乡兮何处?倚栏杆兮涕沾襟。”是她写的琴曲四章。这一切的遭遇更加使她养成了独特的气质,如浮萍的身世造就了她飘零的美。
说起红楼里的美人,人们总习惯拿宝钗与黛玉相比,确实,燕瘦环肥,各有千秋,就是曹公也把二人并列为十二钗之首。不过,这里我更想提的却是另一个人——薛宝琴,《红楼梦》中皇商之女,小时跟父亲跑过不少地方。她是薛姨妈的侄女,薛蝌的胞妹,薛蟠,薛宝钗的堂妹。她长得十分美貌,她自幼读书识字,本性聪敏,她是一位近乎完美的人。如果单纯地从容貌来讲,宝琴无疑是红楼之冠,竟惹得她的姐姐宝钗在贾母把连宝玉也没舍得给的一件用野鸭子头上的毛做的凫靥裘拿给她,还让丫头琥珀传话,“叫宝姑娘别管紧了琴姑娘……让他爱怎么样就怎么样”,也曾吃起醋来。可见,她的美的确是冠绝群芳的。但是如此一位美人,知道的人却不多,没看过红楼的人也知道黛玉,宝钗,湘云,又或者晴雯,香菱之流。但是知道宝琴的人却寥寥无几,究其原因,恐怕,正是因为她的完美。太完美的人,总是不得人的喜爱。而黛玉却不同,她爱使小性子,说话刻薄,想哭便哭,想笑便笑。正是她这种真性情感染了更多的人,打动了几百年来读者的心,为她欢笑,为她落泪,为她惋惜,为她写尽诗文。“人世几多回首处,梦依百度忍别离。今朝哽咽同谁泣,泪比潇湘汝可知?”这样一个如花貌美,如月之秀,如诗之心,如秋水之资的美人,怎能不让人心动?过尽千帆,她如一叶扁舟,独独划过世人的心田,留下那泠泠的月光与水波,留给后人无尽的遐想与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