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我县积极实行以“包水到户”为核心的农村水权制度改革,经过11年的不断建设和完善,初步建立起以水利工程为水权支撑,产权、水权、管理权三项制度相结合,社会化和专业化管理并存的农田水利设施建管模式。这一做法受到国务院副总理汪洋的充分肯定。在10月30日召开的全省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上,副省长郭迎光要求在全省推广清徐的经验和做法。县长王琳玉在会上作了经验交流。副县长李凤梅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在清徐分会场收听收看。
我县水资源年需求量12931万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80%以上,而我县多年平均水资源可利用量仅8395万立方米。为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深化水权分配制度改革,从2003年开始,我县积极探索“包水到户”农村水权制度改革,通过明晰工程产权,确定管理方式,落实管护主体、责任及管护经费,建立起三权结合的建管模式,即产权全部归村集体所有;水权由村委会根据村级分配总量,按农户的人口、牲畜、灌溉面积进行分配,以发放水权证的形式落实到地块,水随地走;在管理权上则是通过村民选举成立用水管理委员会,代表村集体行使水利工程的管理权,工程范围内受益农户享有工程使用权,这一管理模式也激发了群众投资办水利的积极性。目前,全县188个行政村全部落实了初始水权,80个井灌村成立用水管理委员会,通过“一事一议”制度将水权落实到户,实行阶梯水价。
同时,以初始水权四级分配为模式,建立宏观总量控制和微观定额管理、用水计量控制和节水工程建设三大体系,实现初始水权四级分配,即对可利用水资源在工业、农业、生活、生态四大用水部门之间进行一级分配;一级分配的水量在全县9个乡镇和3个县直供水单位间进行二级分配;各乡镇将二级分配水量落实到各村,进行三级分配;各村将所分配到的水量分别落实到各用水户,实现四级分配。群众“持卡用水、刷卡浇地”,水量节约归己、累积使用,并可在一定范围内相互转让,群众的水权意识和节水意识明显增强。目前,全县1298眼农业灌溉机井全部安装了计量设备,分不同地质单元安装了地下水位自动监测装置,实现了对地下水的监测、计量和控制。
此外,我县把加强节水工程体系建设作为推进水权分配制度改革的有力支撑。一是实施工程节水,完成了清泉湖、清泉西湖建设工程,蓄水能力达到3600万立方米,用地面水替代工业企业开采地下水。二是抓住列为国家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重点县的机遇,更新改造输水管道、防渗渠道,使区域内渠道防渗率达到60%以上,灌溉利用系数达到0.6,真正解决了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三是加快建设节水园区,全县节水面积达24万亩,占总灌溉面积的65.2%。
通过实行水权分配制度改革,我县农业生产年均节水2029万立方米,地下水位较改革前回升8.5米,年均回升0.9米,实现了农业增产增效不增水,群众明白用水,干部清白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