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孩提时代,耳畔总是萦绕着母亲唱读“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声音。母亲也总是要求、督促我好好读书。那时,没有什么课外读物,只有翻不烂读不完的课本。于是,母亲就要求我将课本一字不漏地背下来。每当放学回来,母亲就端坐在床前,手持我的课本,两眼炯炯有神地看着我,让我背书。我便犹如站在老师面前一样,毕恭毕敬地给母亲背诵当天学来的课文。读得口齿流利一字不漏意犹未尽时,母亲脸上便显现出我熟悉的笑容。读书背书锻炼了我的记忆力,上学之年一路走来,轻松而又愉快。在太原国民师范读书的日子里,我和学友们成了学校图书馆的常客。我们借书还书,读了《红楼梦》的上、中、下,读了《水浒传》的上、中、下,读了《三国演议》的上、中、下;我们读《儒林外史》,读《聊斋志异》;读巴金的《家、春、秋》,读矛盾的《子夜》,读老舍的《第四病室》;读《青春之歌》,读《苦菜花》,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往往是在学校熄灯之后,站在楼道微弱的灯光下,不畏夏天的炎热,不畏冬季的严寒,读上一两个小时而且也没被老师发现,便高兴地回宿舍,钻进被窝睡觉,在回味无穷的故事里进入梦乡。尽管只是兴趣使然,但在夜深人静时,给室友们“说”《三国》,“道”《水浒》时,寝室内便传来了愉快的笑声,其乐亦融融。在收获快乐的同时,也获取了社会的、文学的丰富知识。与此同时,也读懂了师范学校的办学宗旨,坚定了当一位人民教师的志向与信念。
参加工作了,为人夫为人父了,在少有的假日里,尽管时间紧,收入也簿,但也不舍光临新华书店与订阅杂志的习惯。与爱妻一道,慷慨地买几本自己喜欢的书籍,订阅教育类、文学类的杂志。多年下来,竟然积累了足以满足孩子们读书求知的图书。在随手可以取到书本的家庭里,在书香氤氲的氛围里,孩子们读书的兴趣盎然,读书的成绩也菲然。每当一张张获奖证书贴上简陋的墙壁时,家庭里便响起了欢乐的乐章。每当读得几张文凭的女儿,被企业老板聘为高管时,心里便像享受“金榜题名时”一样蜜糖般的快乐。
“三世同堂”了,孙辈们有了更为优越的读书条件。家里的图书随手可得。现代的电脑、学习机、VCD等现代设施,又给酷爱学习的学子们插上了求知的翅膀。信息时代的网络,可以读到全世界所有想读的书籍。一个电视剧上映了,可以从作者的创作意图,到详细的剧情故事,以致演员的成长历程,一一装在孩子们的胸中。小孙子读书勤奋,直奔国内的最高学府,又跨越太平洋到达异国他乡,为祖国求取更为理想的知识,以为复兴中华民族的“中国梦”而继续读书。每当从屏幕上看到小孙子夜半三更还在孜孜不倦地拼搏时,全家人便展开了一幅幅的笑靥。
读书伴着我们快乐生活,伴着我们愉快工作,伴着一代代的孩子健康成长。读书之乐乐无穷,读书之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