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教育*在线总第2724期 >2014-10-19编印

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体会
刊发日期:2014-10-19 阅读次数: 作者:梁志琴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兴趣是学习的巨大的动力。学生如果带着深厚的兴趣学习,便会变得积极主动,心情愉快,注意力集中,观察敏锐,想象丰富,从而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近两年的实践过程中我将新课程标准、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思想,即解放儿童的眼睛、头脑、双手、嘴巴、空间、时间,提倡的“教学做合一”、“手脑并用”等运用到数学教学之中,并在教学中不断的完善,激发了学生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及时演示,激发兴趣
  陶行知先生提出“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最好的教育,要想它有效,须是教学做合一”。数学教学要根据教材特点,适时让学生动手做一做,试一试,再想一想,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能积极创设求知情景,来激发学生乐学情感。如在教学“计算圆的周长”时,我是这样进行:“同学们,我们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都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你们想不想知道怎样测量它的周长?”顿时激起了儿童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们异口同声答“想”,“那你们就用直尺和白布(事先准备好了)去测量实验桌上的一个圆的周长吧,看看有几种测法?”在强烈的求知欲的促使下,学生们分组进行了实验,气氛十分活跃。最后学生们找到了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教师:“如果让你测量比较大的圆的周长再用绳测、滚动的方法是不是有些困难?”“能找到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吗?”与此同时我投影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你们看到的圆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呢?”大家再实验,从而得出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二、让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兴趣
  陶行知先生说:“解放儿童的双手,就要让他们去做,去干。”皮亚杰也说过:“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人的手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教学中我适时指导学生进行学具操作,不但使学生获得了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较好地启发了思维,激发了探求数学知识的乐趣,掌握了抽象的概念。
  如我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小组合作通过数一数、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说一说,找出了长方形的特征:长方形有四个直角,四条边,对边相等。然后利用这个方法又找出了正方形的特征:正方形有四个直角,四条边都相等。又如在教学第五册中的一道选择题:“把两个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后,它的周长与两个正方形的周长相比:A变长了、B变短了、C不变”时,学生由于受空间想象力的限制,思维必然会出现暂时性受阻,这时我及时把握契机,让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两个拿出来,引导他们拼一拼、看一看、算一算、想一想,不难看出所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比两个正方形的周长少了两条边长,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知道该选择B。
  三、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兴趣
  陶行知先生早就奉行“生活即教育”的主张,提倡教育与社会生活全面沟通,把生活当作大课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他们对实际问题比较感兴趣,在教学中我尽量多用与实际生活关系密切的题目,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乐趣。如在教学“认识周长”时,课前我让学生们沿着操场的边线绕操场跑步一圈,回到课堂后,让学生比划路线,描述多少是“一圈”、什么是“边线”,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中学生很容易进入角色,理解什么是周长就很简单了。又如在分别教学完“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后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这样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着手,紧密联系实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四、让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兴趣
  陶行知先生说:“解放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在教学中我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激发他们不断感受探索和创新的乐趣。如我在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时,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剪纸作品,让学生小组合作自己探究该贴多长的彩条,也就是求长方形的周长。同学们兴趣十足,小组边讨论边找方法,并及时记录下来,气氛十分活跃。最后,学生们找出了4种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即第一种方法:用长+长+宽+宽;第二种方法:用长+宽+长+宽;第三种方法:用长×2+宽×2;第四种方法:用(长+宽)×2。这样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不仅掌握了所学的知识,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