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文史*天地总第2724期 >2014-10-19编印

每周一字
刊发日期:2014-10-19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遏【遏】(è)
  “遏”,形声字。从辵,曷声。
  “辵”表示走路,这里可引申为行为、动作;“曷”的本义是大声斥责,表示对某种行为的否定。《尔雅·释诂》:“遏,止也。”“遏”为抑制、阻止、阻拦,本义是平息、阻拦、制止某事。“曷”又可作代词,指何、什么;做副词,指怎么、为什么,均表示疑问。“辵”“曷”为“遏”,意为行动有疑问,走路不知目标,没有方向,必须“止也”。
  “遏”为“阻止”。《诗·周颂·武》:“嗣武受之,胜殷遏刘。”周武王继承了周文王的事业,战胜了暴虐的商纣王,阻止他继续滥杀无辜。《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斩断淇水,引入白沟,疏通粮食漕运。《易·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遏恶扬善”后来成为一个成语,指阻止遏制奸邪的人和事,称颂赞扬善良的人和事。
  《列子·汤问》载:“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这里涉及到“薛谭学讴”的典故:古代有一个叫薛谭的人,拜当时著名的音乐家秦青为师学习唱歌,还没有完全掌握技巧就自以为学有所成,于是向老师辞别。秦青没有挽留他,并在郊外为他送行,并打着节拍唱起歌来。嘹亮的歌声震动了树林,响彻天地,连天上的云朵都停滞不前。此时薛谭才明白自己的唱功相去甚远,于是留下来继续学习。后用“响遏行云”形容歌声高亢清越,动听嘹亮。
  遏止的方式既可为语言,也可为行为。对于道德败坏、伤天害理的残暴恶行,当说服教育遏制不了时,就要果断地采取行动,通过法律实施制裁。对于外敌犯边入侵,就要迎头痛击,决一死战。对于蓄意分裂国家、挑起民族矛盾、制造社会动乱的分裂势力、恐怖分子和极端分子,要采取果断措施,甚至不惜动用武力来保卫国家的和平统一和社会的团结稳定。
  随着资源的日益缺乏,一些强权国家已经不满足于经济和科技的竞争,而是贪婪垂涎于别国的资源,并寻找种种借口发动战争,掠夺有限的资源。无数百姓在炮火硝烟中妻离子散,流离失所。维护和平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声。任何一个强权国家只有尊重他国主权,放弃对他国资源的觊觎和掠夺,才能从根本上遏制战争和冲突;只有各国致力于和平与发展,密切配合打击各种邪恶势力和恐怖行动,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和消灭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