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秋色”,人们一定会想到那金灿灿的黄色,那是收获的颜色,那是美丽的颜色,看着粮食满仓,喜悦油然而生。的确,将“秋色”收入囊中,说明一年来的努力并没有白费,且带来了可喜的丰收硕果。可是,殊不知那份秋色的背后还有那离不开的“底色”,是一种最后收获的辛劳与付出。
现在,我们这里的农村主要种植玉米,过去也有过种植小麦的经历,但是那只能停留在儿时的岁月里了。记得曾经的小麦地连绵不绝一望无际,就像盖在大地上的绿色毯子,儿时的我们在小麦地里玩耍、照相,童趣尽显,快乐无限。如今,站在田间地头,放眼望去,只有浩瀚的玉米海洋淹没着小小的人类,偶尔点缀其中的人的身影,转眼间就消失在了金色的怀抱中。
老家农村称“秋收”为“收秋”,我不知道此称呼源于何时,猜测可能是农民朋友为了更形象地去记忆吧。我大学毕业后,有了稳定的工作,远离了这繁重忙碌的“收秋”生活。每年“收秋”是父母逃不脱的“营生”,我会每年国庆节左右抽时间回家“收秋”,帮他们分担分担。因为老家的地不是承包后的一大片而是不均匀的多个小块,面积不等有大有小,特别是一些一亩左右小面积的地,玉米收割机根本施展不开,只能靠人力通过肩扛车拉这样最原始粗笨的方法往回收。我家的地尤其的多,足足有二十亩,种着全家七八口人的地,每年国庆节左右是农忙时节,也是我最发愁的时候。看着地里的玉米,着急又力不从心,完全靠人的收割方式考验的不只是辛苦更是耐力。我仅仅下地劳作一天,肩膀就被坚硬的玉米棒压得发疼发红。
这种原始的收割方式是我们村唯一的选择,别的人家有农用三轮车勉强可以进到地里,这样可以很大程度地减少肩扛的次数,我家没有这样“顶事”的家伙,一个摩托三轮是家里仅有的“收秋”好帮手,可是它天生身体单薄,经不起在地里生拉硬拽的折腾,所以我家的“收秋”就比别的家多了一丝的辛苦,肩扛的次数远远超过别人家。
“秋收”是喜悦的,可是我家的“收秋”确带着几分苦味,但想想丰收后堆得满院都是的金灿灿玉米,心里总是含着甜味,脸上总是挂着微笑。父母每年都是这样,默默承受着“秋色”背后的那份辛苦,一如既往的坚持着,一个多月的“收秋”时间磨练的不单单是他们的意志更是他们的心力。父母都年纪大了,看着他们为了最后的丰收,不辞辛劳孜孜不倦的付出,我真的有些不忍。在年轻人的心里都有些发愁的“收秋”在他们的心里却总不是事,每每问到,话语间都透露出持之以恒的淡然。我知道这是他们强忍的坚强,表现出最“强悍”的一面,总把好吃的留给子女,总把辛苦的留给自己,父母的这些心思其实我早已懂得。因此,我家的“秋收”季总有逃不掉的纠结,我劝他们少种点,可是却因为现在种地的诸多“优惠”舍不得也放不下。“骨子里就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哪能不种地呢。”这是父母常常念叨的一句话。不曾想,现在的农民生活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再依靠种地,不再靠天吃饭,种地更像一种捎带的营生。
我体会着“收秋”独有的底色,虽说先苦后甜,可是看到辛苦劳作的父母,我的心里就不是滋味。走进秋色,其实就是走进父母的心里,我想用我的努力来帮助他们,希望有一天他们不再这样辛苦,不再这样拼命,过一些舒坦的日子,我就放心。
秋色是诱人的,底色是感人的,亲情是藕断丝连的根,一头是父母,一头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