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赶上了好时代
年年重阳,岁岁重阳,今年巧遇双重阳。这一连串的重阳使我心潮澎湃。我觉得我们这一代老年人,真遇上了美满幸福的新时代,我的兄长李瑜,1935年说要去当红军走了。当了红军没有?不知道。自那以后一直杳无音讯。我的姐姐李珍,1940年因患肺结核而去世,年仅18岁,多可怜啊!如果是现在,肺结核并不是不治之症。我的母亲郭茂兰,1953年因子宫癌而去世,年仅52岁,现在也不是不治之症。我的父亲李协玉,饭量大,1960年因吃食堂饭吃不饱而去世。人们说,如果能吃饱,再活二十年没问题。我曾患过脑梗和静脉血拴,由于现在医疗技术的提高,都基本治愈了,至今身体健康,你说不幸福吗?我在老年读书会上说:我认为现在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国泰民安,人寿年丰,老人们有医保,困难人群有低保,富有地区能吃好,贫困地区能吃饱,虽然社会上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相信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定会解决好这些问题的。
相关链接: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是我国古老的民俗节日,为啥叫重阳节呢?《易经》相传是孔子所作的占卜书,流传甚广。占卜符号“爻”有阴阳之分,阳爻为九,所以古人把九字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故称“重阳节”,又称“重九”。
从古至今,重阳节还有许多叫法:一个清秋节。因为此节,秋高气爽,李白诗句有“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人们多在重阳登高;二是菊花节。因为九月菊花怒放,古往今来,重阳佳节,赏菊、咏菊是文人墨客的盛事;三是茱萸节。茱萸是一种药用小乔木,秋日结实,香味浓烈,古人在重阳节将茱萸插在头上,制成香囊带在手腕上,酿成药酒节日饮用,据说茱萸可以避邪;四是女儿节。古时出嫁的女儿,重阳节要回娘家,娘家蒸花糕迎接女儿;五是老年节,或称敬老节,此种叫法至今亦然。
怀念故人关光远
唐代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写到: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诗中是指家乡兄弟思念自己“少一人”,如今这“少一人”却令我怀念友人关光远先生。他是我集义家乡李氏家族的外甥,又是我调回清徐后第一个接触的人。后来,他调入清徐县人大常委会又一同共事八年。退休后,因我俩的共同爱好,常在一起谈论文章。他出的两本书,《村名集锦》是由我编辑,《谈史说戏》我还写了篇序言。在他患病期间,我还送了他一本《龙家营村志》,希望他能早日康复,写一本《武家庄村志》。不料他却急忙走了。他仙逝时,我正在住院疗养,听到噩耗,觉得震惊。想回去送他一程,却因挂吊瓶不能前往,十分遗憾。出院后想写一点悼念文章,但头脑中一片空白。后来看到王保玉先生的《悼关公光远三绝句》也有同感,可惜我没有那样的才华,不会吟唱。这次借《重阳节有感》倾诉一下我的思念之情。
文友关光远,升天两月余。
今逢重阳节,怀念寄哀思。
相关链接:关于重阳节插佩茱萸,历史悠久。《西京杂记》记:汉朝初年,宫中九月九日佩茱萸,饮菊花酒,“令人长寿”。这习俗“相传自古,莫知其由。”
后来,晋周处《风土记》、孙楚《茱萸赋》、南朝《续齐谐记》、唐《岁时节物》、宋《梦梁录》、《辽史·礼志》,都有关于茱萸的记载。
宋人给重阳节物菊花、茱萸两个别致的雅号,称菊花为“延寿客”,茱萸为“辟邪翁”。
重阳佩茱萸习俗,以唐宋最盛,清仍有遗风,如今此习俗已不存在,世人甚至不知茱萸为何物。真是沧海桑田,民间习俗生生灭灭。
应象菊花那样清高自励
从古到今,重阳与菊花是密不可分的。阴历九月是菊花开放的时期,因此,九月又称“菊月”。菊花清香淡雅,凌寒傲霜,古代文人将其列为四君子之一,说明其有着清高的君子品德。我小时候,首先接触的花卉就是菊花。家中有一盆九月菊,每年春季发芽,九月开花,淡紫色的花朵,清新的香味,惹人喜欢。如今,菊花又是我们太原市的市花,我作为太原人,更是喜爱,要像它那样清高淡雅,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越老越要心红秉公,保持晚节,为后人留下一个好的榜样。下面诌几句,表达本意:
菊为市花秋胜春,凌寒傲霜显高风。
全民誓圆中国梦,康庄道上逞英雄。
相关链接:翻阅历史,有许多文人雅士、英雄领袖在重阳节赏菊,吐放心曲,谱写了很多美丽动人的诗篇。
东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去彭泽县令,归隐故园,种菊自乐,是个菊花迷,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咏菊诗:
芳菊开林间,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心,卓为霜下杰。
菊花为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
陶公以菊喻志,咏菊抒怀,还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质朴自然的妙句,成为千古咏菊的绝唱。
唐王勃《九日》诗句:“九日重阳节,门门有菊花。”说出菊花独占重阳。
孟浩然《过故人庄》诗云:“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写出与故人赏菊的欢悦之情和对菊的眷恋。
苏东坡乐观自励,诗云:“莫要悲摇落,秋花更胜春。”
宋祁怅然怀乡,诗云:“故园丛菊无人赏,露压风欺只自花。”
咏菊诗最奇的是黄巢的《菊花》: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位义军领袖,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一扫菊花孤高隐逸的形象,赋予义军战士的风貌和性格,显示出一往无前的义军战士的粗旷壮美,塑造了战士,也塑造了菊花最新最美的形象。
咏菊最美最壮观的还是毛泽东同志的诗篇《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胜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他以雄视千古的革命豪情,面对战场盛开的菊花,写下了气壮山河、不同凡响的光辉诗篇,他把重阳咏菊诗写绝了。
老人在敬老的氛围中应当自尊自爱
我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没有规定何日为老年节。但是,每年的重阳节,已约定俗成地成为全国的老年节,或称敬老节。因为重阳节九月九日,“九九”与长久吉利的“九”字谐音,正迎合了人们讨口彩的民俗心理。九九重阳,大吉大利,菊花盛开,予示着老人延年益寿。因此,上自中央,下至基层,都在重阳节组织敬老活动。比如今年,全国老龄委为此召开老年优待工作会议,部署宣传《老年法》,创建“敬老文明号”,走访慰问高龄、空巢、失独、失能老人活动,以多种形式开展“敬老助老、孝亲好儿女”评选活动。我们太原市还组织开展“敬老月”活动,这些都是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敬老文化的集中表现。
中央和地方这样重视尊老敬老工作,我们老年人应当怎样做呢?我认为,我们主要应做好两件事:一是读书学习。要跟上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做实现中国梦的参与者,千万不要成为时代发展的绊脚石;二是锻炼健身。要练成一个好体质,千万不要给儿女们和社会添麻烦。要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做个健康老人,时尚老人,文明老人。要活得美满幸福,要活得有意义,不要成为昏聩老人,更不要成为贪腐缺德之人。要像诗中所说的那样: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相关链接:敬老之风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礼记》中记载:夏商周三代,没有不受尊敬的老人。志记载:大夫70岁退休,乘坐舒适的车子。天子有事向90岁的老人征询,必须亲自登门,还得带上贵重礼品。因为老人需要伺候,老人家属得到朝廷的特别照顾:家有80岁的老人,独生子不必为国事奔忙;家有90岁的老人,全家免除赋税、徭役、兵役。
周代,敬老之礼在仲春二月进行,天子命罗氏捕斑鸠而献。斑鸠被作为敬老的吉祥之物,因为“鸠”与长久的“久”谐音,寓含长久吉祥之意。
古代,老人退休后,从繁忙的公务中摆脱出来,可以悠悠然颐养天年。
如今,老年人意气风发,将60岁之后称为人生第二春,另有一番精神风貌。正如叶剑英元旦在《八十抒怀》所言:
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