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文史*天地总第2715期 >2014-09-21编印

“一亩三分地”的由来
刊发日期:2014-09-21 阅读次数: 作者:王增维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我们常称某些人在利益面前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只看局部不看整体,只考虑眼前不考虑长远的做法是只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那么为什么要用“地”来打比方,而且是不多不少、有零有整的“一亩三分地”呢?
  流传的说法有两种:一说是在北京市宣武区,永定门内天坛之西,有个先农坛,是明清两朝历代帝王祭祀先农神之所。先农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全部建筑由内外两重围墙环绕,周长3公里。外墙于民国初年拆除。现存建筑物尚有:先农神坛、观耕台、神仓、庆成宫、太岁殿等。先农坛内有一块空地,正好一亩三分。每年清明节后,明清两朝的历代皇帝在先农坛祭神后,就在这一亩三分地上亲自扶犁耕地。这样做是为了显示皇帝对农耕的重视,是“劝农重耕,提倡农桑”的意思。
  另一种说法是,满清入关,定都北京后,居住在深宫大院的皇帝为了表示对农业的重视,在中南海划出了一块地,每年的清明节后,率领文武百官,给牛披红挂彩,亲自掌犁耕地,表示劝农。此地正好一亩三分。
  除北京外,天津也有“一亩三分地”,地点在紫竹林与马家口之间。这是因为雍正皇帝继位后,更加重视农桑,于是下令全国各地都建先农坛。由于天津和京城近在咫尺,所以闻风而动,率先建坛划地,当然是照葫芦画瓢,也划出“一亩三分地”,每年清明后,在这里举行春耕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