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农历八月十五前夕,晚上七时左右,一场流光溢彩、激情飞扬的大型歌舞晚会在柳杜乡拔奎村文体广场开始上演。台上,一首首歌曲动人心弦,一支支舞蹈轻盈优美;台下,数万名观众如醉如痴,心情激动,尖叫声,呼喊声,掌声如雷鸣般响起,如波涛般的一浪高过一浪;台上台下互动,融为一体,到处都是歌的海洋、舞的世界,到处都是欢快的笑声、喜悦的面庞。
这个情景,对于信息化发达的现代社会,我们其实并不陌生,也见怪不怪,习以为常,有人也许会想大概是某个大牌歌星,或中央级的演出,要不怎会有这十里八村的人观看的隆重场面?其实,这只是一场柳杜乡文化站组织的,有辖区十二个村参加的自编自演、自娱自乐、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原生态的乡土文艺晚会,演员均来自全乡各村,均来自群众的身边!有的早上还趟着露水剪葡萄,晚上就着装上舞台;有的上午还泥糊抹擦一脸黑,下午就装扮得亮丽一新……她(他)们就来自田间地头,来自你我的身边,看她(他)们演出,如同自己在演出,上台是演员,台下是观众。尽管歌唱得并非十分甜美、嘹亮,舞跳得也稍有些笨拙、粗放,但观众的掌声盖过了一切,观众的笑声响彻了四方,这就是对她(他)们最好的肯定,是对她(他)们最高的奖赏,也是对她(他)们辛勤的付出最好的赞许和回报。
柳杜村的姚七儿,现年58岁,是个天才的组织者,自编自演,自组团队,自购服装,自费参加演出,把一群爱美的婆姨们安排调度得有板有眼,井然有序。年轻漂亮的吴燕红,自费去清徐广场偷学“舞艺”,回来后再手把手的教姐妹们跳,真正的有心人,难能可贵。活泼爽朗的李晓燕夫妇,更是开上自己家的车拉上姐妹们学艺演出,乐此不疲,甘于奉献。乔武村的赵六儿,42岁的高大帅气的男人,在自家门口购买音响、灯光、器材,组织婆姨们跳广场舞,并且身体力行参加表演,是本次晚会的一大亮点,可以说是广场舞清徐农村参加演出的第一“牛人”。拔奎村的潘慧林、薛二来夫妇是多年来义务组织拔奎村文艺活动的带头人,每年正月里兴隆巷里闹红火“总部”就在潘慧林家,“总管”就是潘慧林,并且他还自费投资音响、灯光器材,免费向群众开放,已经连续坚持数年。这次晚会中夫唱妻跳的歌伴舞,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效应。在他们夫妻的带动下,兴隆巷数十户人家积极参与文化活动,该巷连续数十年没有发生过吵嘴打架的事情,潘慧林夫妇可谓功不可没。
再来说说晚会的“总策划”——乡文化站站长王润红,这是一位踏实肯干、爱岗敬业的好同志,她努力地践行着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从2010年起,经她手组织的红歌赛、消夏晚会已七场以上,每次活动她都是精心策划,精心组织,亲自编排,亲自把关,政治性、艺术性、趣味性相互交融,将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广大群众,她付出的辛苦是无可比拟的,她作出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她释放出的是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的正能量。当然,在她的背后是柳杜乡党委政府的倾力支持和超前引导。“事事有支持,处处开绿灯”,从而打造出了一支阵容强大、水平较高的业余演出团体,并且有了能搬得上台面、拿得出手的节目,足以征服观众,获得好评。
由此,笔者也得到一个启示,提高农民素质不是一件一朝一夕可以办成的事,需要引导、激励、潜移默化、水到渠成。健康的文化产品多了,精神也就愉悦了,精神愉悦了,真、善、美也就自然有了市场,农民的素质就会有大的提高。与舞台近了,与麻将桌就远了;与观众近了,与烦恼和忧愁就远了。尽情地唱吧,跳吧,我的父老乡亲们,尽情地歌吧,舞吧,我们才是生活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