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中秋*专题总第2709期 >2014-09-07编印

中秋又至倍思亲
刊发日期:2014-09-07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中秋之月情——文人墨客妙笔中秋
    中国人对中秋的感情有别于春节。春节用诸多的形式包含了太多严肃的意义,中秋则更像一个玩伴,不拘形迹。
    我们普通人过中秋无非吃吃月饼,赏赏月,喝喝酒,与亲朋小聚一番,但文人墨客就多了一个任务,那就是要把中秋留下,留在记忆里,留进历史里,于是有了浩瀚的中秋诗文,于是当我们再过中秋的时候,就演变成了一场宴会,一场色香味俱全的文化盛宴。透过这些诗词文字,我们也看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习俗。
    ■著名的中秋
    苏东坡《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相关背景:古代写中秋最著名的当属苏东坡的《水调歌头》,当时苏东坡正在山东密州做官,弟弟苏辙在济南,尽管并非天涯海角,却因各自事务缠身,已有五年未曾谋面。苏东坡对月酌酒,渐至沉醉,正所谓酒入愁肠,思绪翩翩,才有了这首词作。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苏东坡这首词之所以独擅胜场,就在于他的高妙和深情。此外,这首词的好处还在于它几乎包含了中秋诗文的所有因素:月亮、饮酒、怀远。拜月的风俗在我国由来已久,最早大概可以追溯到原始人对自然的崇拜,以后这一习俗又衍生为月下酌酒、赏月、祈福等活动。
    ■哀痛的中秋
    杜甫《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相关背景:同样是牵挂弟弟,杜甫的情怀就比苏轼来得沉痛,诗歌表现的是安史之乱背景下的中秋节,一点喜气没有,有的只是哀痛。可以说中秋的基本主题应该是亲情,而这种源于农业社会的亲情正是中国人所独有的情怀之一。古代的战乱很多,加之交通和通信不方便,一旦骨肉分离便可能成为永诀,所以,杜甫在诗中所流露的这种痛彻之感也就不难理解。
    ■相思的中秋
    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相关背景:除了亲情,爱的相思也往往进入中秋诗文,唐初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就可以看做这方面的代表,这种相思跟花前月下的意象非常和谐,写得温情脉脉,而且张九龄无意中开拓了中秋诗词的境界,他笔下的月亮不是“山高月小”的山月,不是长空朗月,而是海上之月,扑面而来的是宏大的意境,前无古人。
    中秋将至
    马鸿雁
    “妈妈买上粗月饼了,你有空回家来拿!”母亲给我打电话了。这样的电话经常有,或者是父亲在早市买了些新鲜蔬菜,或者是村里的亲戚送来点杂粮,或者是老朋友过来带了点土特产,父母总会打电话让我抽空回家拿点。回家,仿佛对于我是件百忙之中的事,而其实,在我们这座小县城,我的家离父母的家也不过几百米的距离。
    一直以来,父母健康的身体都是我们兄妹的骄傲,我们各家的孩子都由他们二老带大,除了带孩子,还帮我们做着这样那样的事,却从没有因为什么事情拖累过我们。也许我们早已把父母的帮助当成了习惯,在心安理得的享受中,好像觉得父母就不会老。即便有时听到一个熟悉的长辈离世的消息,也总是和父母谈起,仿佛这些事情离他们还很遥远。但是有天回家,母亲和我说,看看我和你爸的“老衣”!那一瞬间,我脱口而出“我不看”!而他们的表述却那样平静,说这有什么!是到了该准备的时候了!我们自己准备好,到时候你们就不用着急了!——到时候,到时候,到什么时候?——转身出门,我的泪哗哗地流下来。
    父亲76岁了,母亲也75岁了,两年前,一向健康的父亲由于身体不适做了一次手术,而今年母亲也因为腿疼的原因做了双膝关节置换。忽然便觉得他们真的正在一天天老去,那种感觉那么强烈,尽管我不愿意去想。老两口依然相互扶持照顾着,从不麻烦我们。父亲现在恢复得很好,每天早市回来,依然拾掇着他的那些花花草草,每盆花草都很精神,但父亲不停地蹲下起来时,用手撑膝盖的动作好像慢了些;母亲恢复得也很好,原来变形的双腿现在直直的,甚至能和父亲一道出去走个千儿八百米了,但她的头发全白了,也更稀疏了……
    而我们每天在忙什么呢?大哥五十多岁了,还冒着酷暑,奔波在修路的工地,几个月都不休息一天;二哥成天下乡,要不就是学习培训,加班加点是常事;三哥没有固定工作,自谋职业,连过年也不能休息;我呢,每天按时上班、下班,做着永远做不完的工作……我们都是有车族,父母却有时候自己坐公交出来转转,说是享受一下不花钱坐车的待遇,其实呢?……忙碌也许是最好的借口,而我们真的那么忙吗?我们到底还有多少时间,可以陪我们的父母?
    我们也人到中年了,发现我们的孩子已长大成人,我们尽着中国父母的义务,拼命攒钱,给他们结婚买房找工作;发现我们的鬓角蹿出了白发,一根两根的时候,赶快拔掉,现在已经拔不过来了;发现我们的记性大不如从前,一会儿还在嘴边念叨着的事情,转身就忘记了;发现吃过中饭不休息会儿,晚上会觉得身体像散了架一样;甚至某天,忽然发现连眼睛也开始花了……俗话说,人都是往下亲。我们的心中,都是想着将来不要麻烦孩子,但有哪天我们不在关心着孩子?有哪天不盼着孩子该给家打个电话了?或者该回家看看我们了?父母的今天眼看着就是我们的明天啊!
    又到中秋了,脑海中一家人围着火炉打月饼的日子却越来越遥远,终将只留下回忆。满大街飘着香味的月饼,带着商业的气息走进千家万户时,又包含着多少血浓于水的亲情与爱?当现代化的生活将无数人从传统的柴火锅灶中解脱出来的时候,还有哪些优秀的东西是值得我们用心去传承的?我们可以不会打月饼,但我们一定要带着孝心早点回家,陪父母过一个温馨的中秋节!
    中秋团圆宋斌
    小的时候,每每过中秋节,都是奔着吃月饼去的,目的很专一,吃着母亲亲手做的月饼,心里美滋滋的,也渐渐成了儿时最狂热和最想念的中秋味道。那时候最温馨的场景莫过于全家人坐在一起,吃着用爱精心烹制的团圆饭。月饼是“地道”的中秋美食,而且儿时的月饼是母亲专门用土灶做的,在过去农村几乎家家都有土灶,那是用砖砌成的,依墙而建,墙内有盖房时留存的墙内烟囱,这种当时很常用的结构设计成为了土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土灶下方留有灰渣口,父亲是个专职泥瓦匠,在垒起土灶时还特意给灰渣口做了一扇门,以防止尘土过分飞扬。土灶上面是火口灶台,灰渣口是进风口,延伸至屋外的烟囱口是出风口,这样一种自上而下的浓烟排放系统,很好地将烟尘巧妙而又隐蔽地赶到了屋外。
    这个特有的土灶,是我们家生产“美食”的得力干将,是家庭厨房的主要做饭工具,成就团圆饭,它功不可没,且一直伴随我走过了无数个难忘的中秋节。与当时的“土炕”交相辉映珠联璧合,形成了当时农村特有的“土”气和纯朴。满心欢喜无比期待的中秋节散发着浓郁的亲情味,从小到大都享受着历久弥香的团圆氛围,被月饼主打的食欲和形态各异的花样月饼成了最初的中秋记忆。
    中秋月儿明,一个赏月的时节,儿时却有些模糊,因为当时太关注吃了,完全忽略了月亮的美,以及中秋所赋予的浓浓的团圆情。现在长大了,回头看看儿时的自己,呆萌的吃货像外加无拘无束的神经状是离不开的快乐源泉。如今,抬头仰望天空,成熟了许多,长大了许多,离开农村老家的我,成家了,也走的远了。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带着自己的老婆和孩子回家,一起吃团圆饭,一起享受那其乐融融的全家团圆情。
    2014年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并没有什么特别,可是对于我来说却充满了无比的期待和希望。因为,我家的2014年是个添丁的一年,即将迎来一位家庭新成员。恰逢中秋时节,带着“孩子”回家。我对这个未曾谋面的孩子,已经期待了九个月了,回家的感觉变得更加沉甸甸。2014年的中秋,第一个全家团聚的日子,男女老少欢聚一堂,温馨的家,共同的愿。如果中秋赏月是一种情调,那全家团聚就是一种享受,月光下映衬出喜悦的脸庞,围坐一起吃着团圆饭,看着他们心里就足够踏实,就是最大的幸福。
    孩子、老婆、父母一个都不能少,家是有根的地方,在这个万家团圆的中秋月圆夜,依偎在父母身旁,吃着全家齐动手做的团圆饭,看着皎洁明亮的月亮,那种感觉十分美好。中秋节,不是一个记忆中常去的地方,而是一个亲情常驻的港湾。带上孩子,就是要告诉孩子,这个家需要你,需要你的传承和坚持。将来,我们都会老,可是团圆却不会老,圆圆的月亮见证着每一个团圆的家庭,让中秋的记忆永远丰富永远温暖。月光下,不是静止的风景,而是流动的岁月,一个个家庭就这样简单而又朴实地耕耘着自己的家,过好每一天。
    也许,将来的孩子还会像儿时的我们一样,热衷于对月饼的执着,当渐渐褪去“吃”像后,还是要回归到团圆的怀抱中,成就一个家的幸福传奇。中秋赏月,成为了一道风景,亲情被演绎得更加温暖,家可以依靠,家可以暖心,家使每一个人成长,家更是每一个人向往的地方。
    月儿明月儿圆
    孟长青
    月儿明月儿圆
    朴实而平凡的月亮
    沿着古老的轨迹升腾而上
    以一年中最美好的光华
    无私的洒向人间
    人们品着美味的月饼
    举杯邀明月
    祝福像一首歌谣飞向太空
    歌声像一片祝福飞向明月
    而明月
    却将温柔的光芒和醉人的宁静
    回赠给快乐的人们
    月夜寂静一时难眠
    躺在床上思绪万千
    猛然发现
    月亮的阴晴圆缺
    是自然的规律
    人类的悲欢离合
    是生命的规律
    我好想——
    捧一碗吉祥水
    冼净悲伤的人们脸上的泪痕
    洒一杯祝福酒
    浇开欢乐的人们心头的花朵
    折一枝故乡柳
    拂去离散的人们眉间的思绪
    点一根光明烛
    照亮聚合的人们眼中的欢颜
    月儿明月儿圆
    明月从天地初开的那一天
    在漫长的岁月里漫步
    在古老的时光中穿越
    沧海桑田阻不断它轮回的脚步
    风刀霜剑隔不开它永恒的信念
    再回首——
    它又缓慢地
    走向明天
    秋风起月夜静
    如洗的夜空明月西斜
    大地上留下的是它
    无私的光华不老的传说
    还有那千古呤唱的余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