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文史*天地总第2706期 >2014-08-31编印

走近,更为一分濡染
刊发日期:2014-08-31 阅读次数: 作者:吴国娟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皇城相府,早有耳闻,但行程却迟迟未启动。近日听到对它的另一种赞誉:“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突然有了想去的冲动。说走就走,我拎起包,丈夫开起车,孩子欢呼雀跃,上路了。
  我们先去的是云台山,用小寨沟的清泉将自己的身心洗涤了一番,下午五点多返回,约七点到达了第二个目的地——皇城相府。车在相府宾馆前停下,下车,只见古城墙高耸,红灯笼高挂,由于游了一天的云台山,着实又饿又累,不多看了,明天见吧。
  第二天一早六点多便醒了,洗漱完吃完早餐赶往门口,游人已有一些,更多的是正赶来的游客。听说九点有场据称是长江以北旅游景区最隆重的开城仪式——迎圣驾,我们便没先进大门而是上了门外颇显皇威的明黄色御书楼,上去才知道它因康熙皇帝为恩师陈廷敬御赐“午亭山村”而得名,旁边还有一副对联“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翻阅手中的资料得知:72岁高龄的陈廷敬奉旨编修《康熙字典》,次年二月,康熙帝在探视这位“可称全人”的“耆旧”时,见他仍以老病之躯伏案笔耕一丝不苟,备受感动,心想这位老臣年壮力强时就像浓荫郁茂的乔木一样坚贞挺拔实乃国之栋梁;而今他年过古稀仍晚节弥坚恰似临霜之秋菊散发出更悠远的芳香,感慨系之,挥毫泼墨写就这一匾额及对联给予恩师极高的赞誉,并言“自此不予人写字矣。”广场上嘈嘈嚷嚷,人较刚才多了不少,工作人员已开始准备,我们便下楼出来准备观看迎圣驾。
  编钟韶乐响起来了,城门缓缓开启,身着清朝服饰的相府主仆等在主人陈廷敬的率领下打着彩旗宫灯列队恭迎康熙皇帝与来自八方的众宾客。应该都是当地的临时演员,表演并不太逼真,尤其士兵竟多是大婶扮演,让人有点不舒服。就当“三分相像,七分想象”吧,不去苛求了。
  仪式结束后,随皇上伴人流进府门,在头顶的三块匾额中我最感兴趣的是“中道庄”,对中国意识形态影响至深的儒家中庸之道应该是陈氏家族为民居官待人处事的行为准则吧。
  漫步在一块块青条石上,徜徉在这座规模宏大规制显赫的城堡式庄园,用眼睛也用心灵感受着这里河山楼的雄奇险峻,中道庄的巍峨壮观,斗筑居的府院连绵,藏兵洞的奇妙无穷,南书院的曲径通幽,西花园的风景别致……每到一处更让我驻足凝视遐思无限的是头顶的一块块匾额与门旁的一副副楹联,它们或端庄方正,或行云流水,但共同的是它们均承载着这座相府宅院的文化精髓,都彰显着陈氏家族的魂灵气魄。“点翰堂”——这是康熙帝对陈廷敬长期认真负责公正无私为国遴选人才的褒奖;“博文约礼”——赞扬陈廷敬学识渊博,以礼约身;“龙飞凤舞”——这是赞誉陈廷敬的人品和书法气韵洒脱器宇不凡;“清慎勤”——用以勉励表彰陈廷敬廉洁、谨慎、勤勉;“格物”——称赞陈廷敬行之有格,言之有物,符合规律哲理;“清立堂”——褒扬勉励陈廷敬以清廉立身;
  ……
  印象中还有一块不太起眼的“守拙”门额。
  还有更多的楹联:
  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
  家藏经史子集部,人在烟霞泉石间;
  闭户读书真得计,当官持廉且不烦;
  性拙自知能事少,礼疏常觉慢人多;
  六经读尽方拈笔,五岳归来不看山;
  独知无愧名斯显,正学能循德有基;
  庭余草色饶文思,坐有兰言洽素心;
  事当发轫求初步,学似为山重始基;
  忠厚培心和平养性,诗书启后勤俭传家;
  益智有珠比德于玉,学古为镜平理若衡;
  左图右书开卷有益,模山范水闭户自精;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论天下事要揆情度理三思,读古人书需处地设身一想;
  闲从世外观今古为善最乐,懒向人间问是非树德为先;
  偶得古人精册较胜春风在庭,染成绿萼初华好觉暗香如室;
  映雪囊莹读书应晓先忧后乐,披星戴月创业当须务本求实;
  胸藏丘壑瘠地亦有韵味诗味,兴寄烟霞僻乡岂无花香墨香;
  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人间自有其通,贫而不移富而不淫世上疑无不能;
  ……
  就这样穿行,就这样凝神,就这样遐想,不知不觉已过午时,该回去了。顺着熙熙攘攘的人流往外走,我想到了“皇宫看故宫,皇城看相府”一句,更想到了“午亭自有真经在”这句,唯愿此行真真濡染了相府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