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季节,桃子熟了。洛池渠一行,目的不过采摘而已;而采摘于我们,不过节假日休闲的一种。但收获却远不止此。
一
我曾经专程寻访过周边的老村子,像太原的店头村、晋中的后沟、寿阳的龙门河村、阳曲的红沟,还专门去过京城西郊的爨底下村;近期计划是盂县大汖村,长远计划是安徽南屏、宏村,江西李坑、汪口等比较知名的古村。
喜欢老村是因为喜欢历史,尤其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那份沧桑和凝重,这与现时主流气氛不大协调,但或许正是因此,才渴望从这里获得平衡。这是心底的需要,也比较契合我这个年龄。
从县城出发,山路上走了约半个多小时,见到一个蹲在岔路口的小木牌,上面从上到下用红笔写着几个歪歪扭扭的村名,第一个就是洛池渠,这三个字上面画着一个箭头指示方向是右行。不久又一个岔口,一样的一个牌子指着路,继续右行。
想着快要到了,果然就看到左手边立着一块木牌子,上书印刷体:古村桃塬。心里一惊:这几个字放在一起,给人的感觉,倒比陶渊明的桃源还要深厚悠远得多,大有黄沙古渡之类的意境,充满了诱惑。
进村就是村委会,北面几间房,其他三面敞开,连半截院墙也没有。下了车,四周一看,三面是山,一面是沟,山不高,沟不深,但老树幽深,小树新翠,大概有万千夏蝉齐鸣,声振林樾。
大家仿佛都忘记了所行目的,没有人想着要去摘桃子,都要看这个小山村。
山村是老了些。
比如村口的门洞和门洞上的庙宇。虽然洞门用石头砌实了,庙宇也被废弃了,但一块块石头上若有若无的苔痕,连同弃置在一边的旗杆底座里洼着的雨水,都是岁月的足迹,默默走过四百多年无数个日子。
比如距门洞不远的老椿树。它虬曲苍劲的一条臂膀伸出来,就抵得上人家院子里的一棵,而五六条这样的臂膀连带着更多只手爪,以最自然的姿态舒展,就长成最美好的一株老树,哪怕世上的树比天上的星星更多,它也必定独一无二。它与门洞隔路相望,不知谁比谁更老,但显然是经风历雨相伴至今。
比如那些石砌的老房子、老院墙、曲曲折折的窄巷、高高低低的山路以及湮没在草丛中的石碾和磨盘。
别的古村有的,这里都有;别的古村所不能有的,这里也有。
比如清太徐抗日民主政府府邸。日寇入侵山西时,太原、清源、徐沟三城同时沦陷,从1938年6月到1939年5月,三县抗日民主政府就撤驻在这里。这里曾是清太徐地区国共合作抗击日寇的根据地,日寇曾在这里疯狂杀害政府人员和无辜群众,制造过骇人听闻的“洛池渠惨案”。
如今,三个府邸都有遗迹在,只是没有人介绍,人们绝不会想到在那段伟大的历史上它们曾经发挥过这样的作用。那几个用广告纸做的尺寸大小的牌牌,钉在外墙上,是经不起一点风吹日晒的。
比如还有“抗日烈士纪念碑”。所纪念的是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十八集团军一二九师十九团政委邵文斗。他是河南省光山县人,参加了长征,随军从鄂豫皖转战陕北。1944年4月3日,率部队通过清太徐百里封锁线时,在清徐高白地区与日军遭遇,发生激战,他身先士卒指挥战斗,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6岁。
二
站在“洛池渠惨案遗址”纪念碑前,远处是横亘连绵的低山,近处是大片大片的果树园,这让我们想起原是来采摘的。
昨天刚下过雨,树叶子绿得发亮,从茂密的叶丛中探出头的桃子,一贯受到阳光的关照,又被雨洗过,玫扑扑的红。地面微湿,空气清爽,真是难得的好天气。
嚷着要采摘,真来到桃园里,面对一树一树这样天然美景的时候,又都不肯下手了。真是不忍心啊!最后还是果农们热情放话,摘吧,摘吧,你们不摘我们也得把它摘掉,要不就要老了。
我问一个村民他们的桃为什么好吃,他用食指画了一个圈,指着周围骄傲地说:“你看这环境,光照强,土壤好。这是正宗大久保。我们这儿不只桃好吃,苹果、葡萄都好吃。别的地方哪能比!”同行的一个朋友,是本地人,他说:“这个时候是大久保,再往上,到再远的山里,还有一种桃叫岗山白,一个月后才熟,糖分更高。”我原来不知道大久保桃产于哪里,每年都是到处寻好吃的桃买,寻着寻着就过季了。于是我忐忑地问:“咱们这里的人都知道吗?”他们说:“县城里的人都知道。”我放下心来,看来并不是只有我孤陋寡闻。
这个小山村,只有五十多户人家。村里武主任说,九十年代初,这里的桃子产量可达三百万斤,收入一百五十多万元;现在只能产九十多万斤了。我问他现在村里有多少人,他说只有七十多人在村里。桃子不像别的水果,不好存放,现在他们自建了一座百余立方米的大冷库,用来存放鲜桃,尽量延长存储期。“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可以想象,每到春天,数千亩桃花依着坡势盛开,那是怎样一个美丽的小小山村呀。
三
冯骥才说:“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千年难遇的人文历史,勤劳朴实的村民创造,这三个方面,赋予洛池渠村独有的特色价值。
我们每一个人,归根到底是从一个个乡村走出来并由乡村供养终身,最原始的基因和最基本的保障都来自最不起眼的地方。承认这一点,就等于承认了乡村最尊贵的地位。老村就是一个古董,它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具有不朽的传承价值,无论建筑、艺术、历史还是民俗、民风,它本身就是一个铁的证据。老村优于古董的地方,是它是活的宝贝,包括源源不断出产的土地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富于创造力的人民。
说这样好听的话是不管用的,许多东西的珍视都需要“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须要提醒的自觉”(梁晓声),而以农业引导工业的民族复兴在现阶段或许只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
大概这是一个充满了怀疑的时代,但自己看得起自己并尊重自己的历史,这肯定是没有错的。有一个词叫“失根”,我想无论什么,失掉了根,总是很可怕的事。
四
对于我自己,终于是寻到了买好吃的桃、苹果和葡萄的地方。其次,我想我以后还是少舍近求远以致忽略身边的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