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醋都*故事总第2703期 >2014-08-24编印

煤油灯下讲故事
——武等义民间故事选登
刊发日期:2014-08-24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记得孩提时,我们一群顽童每天晚上都要在那些银须白鬓的老年人家的煤油灯下尽情地享受着那些爷爷奶奶给我们叨歇讲故事的乐趣。那些无穷无尽的梦中梦、天外天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遐想。至今铭记在心。今天当我们把这些故事讲给孙字辈听时,他们也觉得津津有味,并陶醉在其中。然而这些故事已不象过去那么繁多和丰富。为此,不仅使我们大吃一惊!而且,令我感慨万分。原来,这一古老的文化遗产大部分已被人们遗忘丢失……它们已经到了快要濒临绝境的边沿。
  在此,我们撷取我县武等义《梗阳寻梦》中的部分作品,以飨读者。
  王启恩巧治和珅
  清朝初年,徐沟城有一家大财主叫王启恩,是“天禄堂”的东家。王家家财万贯,是当朝首屈一指的富户。王家世代是珠宝商,从明朝到清朝,在北京一直经商。在整个北京城有一半珠宝商字号都是王家的。清朝皇帝置办军火财物等所需的金银珠宝,都要经过王家字号经办,买卖空前兴盛。
  王启恩所以能成为富甲一方的大财主,是与他诚信经商,重义轻财分不开的。清朝时朝廷财政一时拮据,经常需要富户捐输周转。王启恩总是“抗大头”,有时遇灾荒年景,王家赈灾济国更不落后。为此在京城中王启恩的名字也是无人不晓的。特别是那些大小官员无一不和王启恩打交道的。
  清乾隆年间,朝中有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叫和珅,他在朝中专横跋扈大权独揽;搜刮民财,不择手段真可谓贪得无厌一脏官。和珅和王启恩混得最熟。其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和珅有个嗜好——酷好收藏。在他的手下天下珍奇宝玩、古老字画,周砖商瓦他都有,成为当时的一大收藏家。可以说除清庭外天下没有这样第二个藏宝家了。而王启恩也是博学多才,通今博古,琴棋书画无一不精,在北京城也是数一数二的鉴宝行家。为此和珅和王启恩无论是志趣契投还是商贾出入,无疑成为最要好的朋友和对手。
  王启恩的为人和珅知道,而和珅的为人王启恩也了如指掌;和珅为他的嗜好收藏,不惜一切代价,不择一切手段。所以从而大肆收刮民膏,贪污受贿。特别是在他掌握清朝财政大权时,把半壁清室财宝化为己有,于是整个清室对他无不深恶痛决。可只是敢怒不敢言。谁不怕和珅大权在手杀你的人头,灭你的九族。和珅被千夫所指的事,王启恩也不例外。他一直想狠狠治一下这个大贪官。
  一日王启恩请来了清朝大画家任伯年,让任伯年仿制一幅宋朝李公麟的《维摩演教图》。作好后,王启恩把这幅《维摩演教图》交给当时在北京的另一家珠宝商《聚和义》字号的老板刘东人,并告诉他如此如此……
  《聚和义》的刘东人搞到一幅《维摩演教图》的事很快就被和珅知道了。和珅马上来到《聚和义》要买《维摩演教图》。刘老板拿出画来让和珅看。和珅看了后爱不释手,并和东家谈好了价钱。以八百两黄金交易。第二天交易时和珅特地把王启恩请来让他为自己鉴别一下。谁不知道王启恩的鉴宝功底。天下珍稀在他眼下一过便能入木三分看你个透彻。所以和珅经常请王启恩为他鉴宝。这天和珅和王启恩来到《聚和义》。掌柜的把那幅《维摩演教图》拿出来让他们看。王启恩接过来左看右看看了好一会儿大声说:“赝品!好一个赝品!”刘东人非常愤怒骂道:“好你个王启恩,你是瞎了眼了……”不管刘掌柜怎样辱骂,王启恩也不反应和和珅匆匆离开了《聚和义》。
  和珅非常感谢王启恩,在关键时刻拉了自己一把,挽回了一笔巨大的资金,于是请王启恩大宴一顿……
  一日和珅在宫中听见有人私下议论,一幅画被《聚和义》老板卖了一千两黄金云云……和珅马上派人打听。经过调查原来是王启恩用重金把那幅《维摩演教图》买走了。和珅听了大怒,骂道:“好你个王启恩!真不是人!抢我的爱物,我恨不得把你……”和珅嘴里骂可是心里对那幅《维摩演教图》还是念念不忘,耿耿于怀。第二天硬是死缠硬磨花了一千五百两黄金把那幅《维摩演教图》从王启恩手中买了回去。
  王启恩看着这位大贪官被自己狠狠宰了一把,心里十分痛快。接着顺手把这一千五百两黄金拿回徐沟城捐给了治理汾河工程。人们为此无不敬仰王启恩为家乡人民做了件大好事。
  醋的传说
  清徐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不但山美水美,而且五果丰盈,鱼米飘香。有誉满三晋的葡萄,还有闻名全国的老陈醋。特别是陈醋产业,己成为全国四大名醋产业之一。是清徐继龙眼葡萄后的一颗灿烂的明珠。随着社会前进的步伐,陈醋产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可是您知道吗?清徐老陈醋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呢……
  很久以前清源有个酒坊,名曰:“美和居”。东家名叫王来福。来福酒坊历史悠久,又由于王师傅有传统的酿酒技术,而且在生产中不断探索革新,所以王来福家酿制的酒很有名气。在清源一带卖得很好,生意也越来越好。
  有一天,王来福要去并州采办原料,走的时候配好了原料,上了淋子,翻了醅子,他计划等他从并州回来时正好就发酵了。这个时间正好是酿酒的一个周期。可谁知去了并州办好业务待返程时突然高烧起来,经郎中诊脉原来是得了伤寒症。他只好在并州留下来看病。谁知这一病就是二十来天,发了两次猛汗才觉得身体有些轻快。又待了两天觉得身体精神多了。虽然没痊愈但王师傅惦记着家里酿酒的事,故再也待不下去了,便匆匆忙忙往家赶。本想几天就能办好事回家,不想一走走了这么多日子,家里的事都给耽误了。
  回到家里准备把坏了的醅子清理出来清洗淋子重新配料生产。可是当他清理淋子时突然觉得有股浓郁清香,酸味浓厚的馨香味扑鼻而来。他急忙放下工具仔细揣摩这酸味的来头。然后他索性试着把这酸东西淋了下来。淋下来一尝酸酸的稍带点清香味,很适合调料味。这一意外发现使王师傅如获至宝。于是慢慢地按照先前的办法试着做了一淋子,哎!很成功!至从这一发现后他便打算开始制作这种酸调味。
  经过多少次试验总算做成了。他试着在集市上卖,哎!很受老百姓的欢迎……可是这么个好东西叫什么名字呀?好歹得有个名儿才对。不然人们没个名称太不方便了。可该取个甚名呢?王来福想了很多,也试了很多名称可总觉得不合心……想来想去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个好名称来。突然有一天他想起这个东西是他病在并州整整二十一天才发现的。瞬时心头一亮,这酒字旁再加上二十一日正好是个“醋”字。好!就叫它醋吧!
  从此后王来福把“美和居”酒坊改作醋坊大干起来而且越做越好,生意也越做越大。王来福也成为清源醋业生产的开山鼻祖。清徐陈醋业也越来越昌盛。慢慢地在全国首屈一指,远近闻名。
  聚宝盆
  清徐的大常村有一家姓秦的大财主。他家是远近闻名的大户人家。秦家在关外开设几十家商业字号。在大常村修有秦家庄园,该园占地几百亩,规模宏大,古朴典雅,风范浩华,至今仍保存完好。在当时能与王启恩的“天禄堂”媲美的无疑是秦家的“秦家庄园”。可是秦家是怎样成为徐沟一带的大富豪呢?这还得从头说起。
  原来当初秦家也是一门贫苦人家。秦家在大常村只有三亩粮田,一年下来勉强能够一家人糊口。秦家娶妻张氏,所生三男四女,不幸的是还未等儿女长大,丈夫就撒手人寰。张氏只好强忍泪水挺起腰板,撩起丈夫搁下的担子继续艰辛地生活下去。她义无反顾地成为这个家的一家之主……
  张氏为了养家糊口,把她在娘家生豆芽的本领施展出来……每天烧起热炕,盆盆罐罐里装着各种豆子让它慢慢发芽。由于她手勤脚快,又有传统的生豆芽技术,生出来的豆芽肥嫩乳白,看着鲜亮吃着甜香。每天,张氏把生好的豆芽挑到各村去卖。由于她的豆芽质量好价钱也合理,再加上张氏非常和蔼善良,笑口常开,在大常周边的几个村里的人都爱吃张氏的豆芽。张氏的生意也慢慢地越做越好。
  有一天张氏挑着豆芽到楚王村去卖。走到村西见有一个老太太七十多岁,身上衣服破烂。头发已全白了。经过交谈原来老太太无儿无女独自一人,生活过得非常清苦。张氏心地善良看到老太太的状况十分同情。于是每到楚王村卖豆芽都要专程给这位老太太送上二斤豆芽,不管有钱没钱无偿送给这位可怜的老太太。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位老太太不知吃过张氏多少的豆芽。一日老太太病了,躺在炕上,把张氏叫到身边语重心长地说:“我多少年来不知吃了你多少豆芽。今生今世我是不能还你了。待来世我一定要报答你……我家里一贫如洗,就是有一个大盆子你拿回去,你能用得上”。说完便死去。张氏把老人家发落了。把那个盆子拿回来正好生豆芽盆子不够用。所以这个盆子用的得心应手,每天用这盆子生豆芽。
  过了多久张氏发现老太太家的这个盆子里的豆芽比其它盆子里的又嫩又鲜。更让人奇怪的是这个盆子里的豆芽老是卖不完。常卖常有从无间断……原来这是个聚宝盆!张氏发现这个秘密非常高兴。她家的豆芽生意也越做越大,家业逐渐大了起来,名声也随之而更大了。常言道没有不透风的墙。秦家聚宝盆的事慢慢地被透露出去了,而且传得神乎其神。在大常村也有一家生豆芽的叫八年。多少年来他家和秦家一样生豆芽,同样的品种同样的条件可是他家生出的豆芽怎么卖也卖不过张氏家来。当秦家聚宝盆的事传到他耳朵里时才恍然大悟……原来她家有宝盆,怨不得她家的豆芽生意那么好。越想越窝气,于是起了歹心,趁秦家人不在,把那个宝盆偷回他家。心想,从今以后要看我的了……于是八年用偷来的那个盆子开始生豆芽。果然名不虚传。这个盆子里生出的豆芽非常漂亮,水分饱满,肥大茁壮,八年高兴极了,于是挑到集市上去卖。可是当他到了集市时,发现那白生生的豆芽不见了,里面都是像豆芽一样的虫子在蠕动。八年大吃一惊,不知所措,于是把那些虫子倒在垃圾堆上往回就跑。在旁边卖豆芽的张氏不知其故,便问道“你家怎么把好好的豆芽倒在垃圾堆上扔掉”?八年没好气地说:“好好的!我把豆芽趸给你卖去……”于是廉价把盆子里的豆芽趸给张氏,张氏再到集市上去卖从中渔利。
  就这样八年家用这个盆子生出的豆芽,只能低价趸给张氏去卖别无他法。天长日久八年心里好不是滋味,原想偷回宝盆来发大财……心想干脆把这个盆子摔了算啦!可转念一想原本是人家的是咱偷回来的。于是八年良心发现,晚上偷偷地把那个宝盆放在秦家门口……
  第二天秦家人清早起来开门一看,是自己家的宝盆在家门口。非常高兴,便拿回去继续生豆芽,豆芽生意也越做越大,慢慢地攒下钱盖了几间房子。又买了几亩地。随着日月的推移孩子们也大了。慢慢地又套了两辆马车。在城里又开了铺子。待资本厚了点便开始在关外经商。而且一发不可收拾……在包头等地开了几十家字号,慢慢地成了富甲一方的大财主。
  可当他一提起秦家的发家史时,总会提到那只聚宝盆……多少年后,秦家虽然不再生豆芽了。可是他家那个聚宝盆的故事却成为他家的发家史。常年在秦家的神祖牌位前供着。这宝盆的故事也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