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最鲜活的文化是回族文化。在宁夏现有的630万人口中,回族占到220.5万,占宁夏总人口的35%,占全国回族人口的1/5。在宁夏各地游览,圆顶的清真寺随处可见。而位于永宁县纳家户村的中华回乡文化园,则集中体现了回族和伊斯兰的民俗文化、民族风情、建筑艺术、工艺美术等特点,并展示了回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
车未抵达,我从车窗外就看到一座浓郁的伊斯兰风格的建筑群,金碧辉煌的圆形穹顶,在周围绿树的装点下,格外耀眼。中华回乡文化园座西朝东,它的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大团结广场、主体大门、圣洁广场、回族博物馆、回乡民俗村。轴线南北两侧建有景观湖、金色礼仪大殿、阿依莎宫(演艺大厅)、曼苏尔宫(风味餐厅)、中华回族第一街、纳家大院等。各个建筑主体风格各异,互为呼应,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是国内展示伊斯兰建筑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以回族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区。
我们从东面的正门进入文化园,首先站在大团结广场上。这是占地17000平方米的大型广场,是举行盛大集会和大型文化演出的场所,可同时容纳2万多人。迎面便是园区的主体大门,它借鉴了印度泰姬陵的优美造型,通高38米,两侧建有206米的廊房,白色的墙体上饰以伊斯兰风格的浮雕图案,显得古朴、凝重。它比新疆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的大门,更大更有创意。走进她,洁白的身躯,饱满的穹顶,绚丽的浮雕,缤纷的彩绘,精巧的结构,在西北特有的蔚蓝天空映衬下,给人以心灵的震憾,太美了!
经过主体大门,是占地6400平方米的圣洁广场。广场中央的醉心池,清澈明亮,醉人心扉。鲜花簇拥的醉心池一直将我们引领到回族博物馆。该馆是全国最大的一座回族博物馆,占地7000平方米,整体建筑为“回”字形。博物馆分为5个展厅,集中展现了中国回族的历史渊源、伊斯兰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中国回族的形成及风俗习惯、回族对华夏文明史的贡献、宁夏回族自治区区情。在这5个展厅内,陈列着各类回族文明见证的文物,小到指甲盖大小的《古兰经》,大到一人多高、曾经郑和下西洋专用的金钟……尤其是在5号展厅内的7位回族著名人物,如海瑞、马本斋、杨靖宇、马思义等,更是栩栩如生。这里的镇馆之宝是一本明代牛皮封面手抄描金的《古兰经》,它是宁夏西吉县兴隆镇南大寺阿訇关清录奉献的,每一页上的标点符号和图画,都是贴金的,而且是用线一根根穿起来的,制做工艺十分精美,是宁夏发现的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一本《古兰经》。珍贵的展品,身着民族服饰回族姑娘生动的介绍,让我们仿佛穿梭在历史的岁月中,领略了回族历史的源源流长和文化的博大精深。最后,讲解员还献上一首用阿拉伯语演唱的回族歌,我被生生不息的回回民族历史感染了!
金色礼仪大殿位于博物馆左侧,殿高38米,进深86米,宽62米,占地8000平方米。总体呈正方形的布局,正殿为八角体,殿前有穹顶方形廊厅,殿外南北两侧建有回廊、侧门和水房。四隅建有高达46米的秀美宣礼塔,与大殿高大的金色穹顶交相辉映,气势恢宏,构成一组雄伟的建筑景观。进大殿必须先脱鞋,男士须衣服整齐,女士还要戴纱巾,不允许露出胳膊,否则必须穿上长袍遮住。这里高大的彩色穹顶,粗壮的彩色石柱,光滑溜直的壁面,精美的地毯,颇具创意的二层回廊,富丽堂皇,精美绝伦,让我的心灵再次接受了伊斯兰文化的洗礼。这是一座展现回族建筑文化与礼仪文化的大殿,可接纳3000人同时礼拜。在这里当地一个讲解员(男)让大家模仿平时礼拜的样子,分男左女右,席地坐好,在保持肃穆的氛围中,他给大家介绍了大殿的有关情况、伊斯兰教在礼拜时的相关礼仪,并轻声念了一段古兰经。他的声音空灵悠长,似唱非唱,似诵非诵,很好听,可我只听懂了一句——真主伟大。
礼仪大殿的右侧,展现的是回族人过去的民居。一面坡的房子,窑洞中的土炕,墙上的红辣椒,窗户上的剪纸,院子里的石碾子,这是典型的西北回族人生活场景的再现。阿依莎宫是专门演出民族歌舞剧和召开学术会议的场所。反映回族青年爱情的大型舞剧《月上贺兰》,在此演出了多场,观者如潮。我去的时候,没有看到,很是遗憾。曼苏尔宫是园内的餐厅,厨房里的香味己经飘来了,我们也走累了,在这里品尝了一些回族的特色食品。饭后要了一碗盖碗茶,一边品茗,一边听回族姑娘的口弦演奏,别有一番情趣。
俗话说,有水则灵,文化园做足了水的文章。主体大门围廊、博物馆、礼仪大殿、民俗村等处,用大片的湖面相隔,用石拱桥、木制九曲桥相连,湖四周广植垂柳。看着湖中的建筑物倒影,在柳丝白云间晃动,使我身不由己地陶醉其中,忘记来到的地方是塞上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