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周末*人物总第2700期 >2014-08-17编印

老杨长着“三只眼”
——记我县省级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杨宗新
刊发日期:2014-08-17 阅读次数: 作者:张月英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68岁的老杨幽默诙谐。关于其身份表述语,日前,老杨隆重推出时尚热词:“农二代”!理由是,以此来刷新“富二代”、“官二代”。
    这位长着“三只眼”的“农二代”,其神通广大堪比开天眼的“二郎神”:放眼现实,他顾问于八家文化单位及公司。通过他的研究和挖掘,食醋、饮食、玉石等实用主义的谋生文章,成为水塔、晋韵楼、丽盛翡翠等公司的文化宣传名片;放眼艺术,他剪纸、泥塑、主笔申报三项国家级“非遗”项目,艺术的神奇被他展示得一泻千里;放眼大局,他高屋建瓴,巧妙地将社会、企业、个人的价值相融合,实现“三位一体”的最大化……
    他,就是享誉山西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等称号的我县杨房村农民杨宗新。
    现实眼:
    世俗老杨“顾八家”
    老杨很现实。对于成功的理解,老杨以为,活到至今还活着就是成绩。
    作为一名男人,他认为生存之道是王道。男人要养家糊口,做事情首先得以生存为基础,以现实为依据做人做事。
    “农二代”老杨要谋生,日前,其“手段”就是通过“实用主义的谋生文章”养家糊口并发挥人生价值。而今,被大家戏称为“顾八家”的他,兼职为八家文化单位及公司当顾问,也叫打工。他的工作特色:一不签到,二不请假,领工资老板打到折子上。
    何为“实用主义的谋生文章”?简言之,就是给卖啥的写啥:在他笔下,水塔醋业的醋文化、晋韵楼的饮食文化等,均成为这些公司的文化名片与招牌。
    与众不同的老杨,打小儿就是创新派自由族范儿。不愿受约束的他,总会让自己“有资本”地按自己的思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小学时期,不完成老师作业的他,和老师的交换条件是,老师讲过的内容考不住他;少年时代,爱捏泥人儿的他,在父母亲全家的钱款合计只有10多元的那个时代,已通过发展自己的小鸟泥塑赚得30多元私房钱,用以发展壮大自己的奇思妙想。那个时代,有着30多元巨额资本的他,不仅不会因经济问题受制于父母,父母亲捉襟见肘时,还得哄着挪用他的资金贴补家用。自然,有资本的他就能自由自在地顺着自己的思路自由发展了。
    老谋深算的老杨,就连年轻时找对象都会运筹帷幄。瞄准自己喜爱的女子,狡猾的他以政策将出台新规,延迟结婚年龄的方法,哄得丈母娘连夜同意他们领取了结婚证。留给邻里街坊一段茶余饭后传奇笑谈。
    顾八家实实在在应该叫顾九家。看似不顾家的老杨,作为一家之长,常常将治国方略“拿来”理家。生有两儿一女的老杨,在儿女们眼中智商高,爱独立,骨头硬,精力充沛。老杨生病从来不让子女们知道,也从来不去住医院。提起父亲,二儿子杨宇霆惊异地讲述了这样一件事。父亲的背上有个小孩子拳头大小的囊肿,隔两三年就会复发溃烂,必须割除。他不选择大医院进行手术嫌麻烦,惟悄悄儿独自到小诊所进行治疗。割除囊肿他不打麻药,深及骨头手术血与脓倾注而下,大夫问他疼不疼,他简单地回答“还行”。儿子宇霆评价说,那是一种天生的骨子里的坚强。
    老杨是时尚一族个性范儿。老杨穿的衣裳,海南椰子树图案,最时尚的流行色;老杨穿的袜子,一穿三年,补丁盖补丁的旧袜子,在老杨的眼中要比新的好得多。老杨认为,旧袜子比新的穿得舒服,也耐穿,破的地方补住后会比没破过的新袜子更结实耐用。时尚与节俭相融合,是老杨的一种活法。自理的老杨从不给子女添家务负担,老伴去世后,他自己的衣服自己洗,生活得精精干干利利索索。
    老杨理家,借鉴国家治理模式,于是,在他家,专款专用、养老保险,便成为一种机制,被运用起来。就拿老杨养老交保险金而言,老杨的保险公司就是他的儿女们。他将钱交给儿女们自行打理,但要求每年交还保险金的10%留作养老与自用,10年一个保期。这种家庭机制,养老保障了,遗产问题也解决了,大家皆大欢喜。
    老杨脾气大,但生气时从不打人骂人。雄辩的他与对方说理,一口气说得对方浑身出汗,满脸羞愧,比挨了拳头难受得多。老杨重情。老伴生病去世,出殡当天,他抱着老伴的照片、搂着心爱的娇妻一路护送,那份深情一世的表情,让人为之动容。
    老杨社会关系网庞大,却坚持未走过一次后门。大孙子考试差一分,有要好朋友愿帮忙周旋,老杨一口回绝。老杨儿女婚礼不待客,自己从来不过生日,是节俭作风的典型。“顾八家”现实却从未找过八家“老板”批条报销,有待客活动,他总是自掏腰包,尽管老板们一而再地告诉他可以签字结账,但他从不使用这种特权。
    “吃亏是福”是老杨的格言。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他的子女们一个个做人吃皮耐厚,做事任劳任怨。
    艺术眼:
    创新老杨“时代秀”
    老杨要出书了!
    听听,书名真真让人费解,叫《没无不非集》:没——没文凭;无——无党派;不——不入流;非——非典型。没文凭,农民出生,家境贫困,虽然上学时常常在班里是数一数二的尖子生,但只上了小学五年,高中大学不给他领毕业证;因为害怕束缚,爱自由,造就了无党派的他;他的奇思妙想,总是让人摸不着边,可谓不入流;勇于改革的他,与传统常常叫板,所以也难以成为“先进典型”,谓之非典型。激励篇、没谱篇、无稽篇、不醒篇、非遗篇,是他《没无不非集》的五大组成部分。
    《没无不非集》的后记,由其二儿子杨宇霆为他作记,老杨的理由是后人写后记。
    创新的老杨,其创作风格时代感强、地方味浓、童心烂漫。就拿现代女孩子的服饰特征来看,两件套上衣里长外短,牛仔裤点缀“补丁”丐装风格,体现张扬率性的现代年轻人个性,和传统服饰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在老杨的剪纸作品创作中,就会将这些现代元素融入其中,在表现主题的同时,留住时代特征,从而使作品老少兼宜,以加宽其社会受教育“面积”。
    多才多艺倔强认真的老杨,无论干什么都会从源头上清楚事情由来,有一眼洞穿事物真相的特异功能。种地时,在当地最早引种果木西瓜,产量品种曾受到村民广泛推崇;养过蜜蜂的他,发明的蜂王隔离术差点申请为国家专利;青年时代,放过羊任村团支书的这位18岁的毛头小伙子,文化室“四清”活动排节目群众汇演,随手撕开一个香烟盒子,一边写台词一边发给各个角色演员排演,剧本写完,内容合仄押韵,高潮跌宕,落幕之际,大家40分钟的排练结束,他“一笔成”的剧本《借砖》成稿。题材以反映人民群众热爱集体为主题,荣获市观摩演出一等奖。此剧本被当时的县委副书记看中,借调为脱产干部。
    老杨出手快,“有急才”,醋都小广场文化墙策划,他设计的女醯20人底子画出来,被专家一审后直接通过,从此,老杨的作品成为我县广场东南角一道颇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风景线。
    老杨只上过小学五年,却已创作主编了10多本书集。其剪纸作品曾获国家级大奖,多次在太原、成都、北京、香港展出,并亮相德国,200余件作品被国际友人和海外华侨收藏。央视一套、四套、七套,香港凤凰卫视等对其剪纸艺术专题片报道,在国内外形成了一定影响。老杨是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太原市民间艺术名人、太原市优秀文化遗产传承人,被省政府任命为工艺美术大师,省剪纸艺术家协会副会长。老杨还是一位有着20年“工龄”的老政协委员,并已任县政协常委9年。历年来,在两会上的提案中,总少不了他对于国计民生的真知灼见。
    大局眼:
    入流老杨“有市场”
    立起大题目、大视角、大视野,布局小事情、小活动、小自我,是老杨“老谋深算”的思维方式与做事方法。
    在艺术创作方向上,老杨的大视角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文艺为谁服务?如何服务?
    他追根溯源,追随文艺为大众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旗帜,将自己的艺术活动这一小事情,放在社会与大众这一大题目的视角中层层递进。
    在我县,老杨创作围绕清徐特色文化进行创作。他主编的30万字的《食醋文化纵横谈》,是目前较为完整的中华醋文化研究专著。业余创作剪纸作品上千件,包括《中国古神话传说系列》、《三国演义人物系列》、《水浒人物系列》、《清徐乡土风情》等等。主笔申报了“清徐老陈醋传统酿造技艺”、“清徐砖雕技艺”、“猫耳朵、抿尖面制作技艺”三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在省市这一层面上,老杨创作的三晋名人、晋商文化剪纸集,编辑的《山西面食大全》,成为省市名片之一;在全国层面上,老杨精心创作了“清华名人40幅”系列剪纸作品,以此来缅怀和纪念清华大学建校百余年来闻名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社会精英。创作中,老杨充分运用其调研、脚本编辑、整理、剪纸、文字等综合能力,孜孜不倦地传承文化、厚重人生。
    人的价值,在于有人承认、认可,特别是青少年,只有他们认可了,你才有市场、有后劲。对于非遗文化,如何将其传承下来,老杨认为,必须得让青少年喜爱、认同,不能以老气横秋的面孔出现,要让青少年喜爱并接受,犹如一市场产品,有没有市场就是分水岭。不接受没市场就会被自然而然地枪毙。
    自诩“农二代”、“穷二代”的老杨,综合分析富二代、官二代有门子有后台的优势,积极寻求农二代改变自己的人生有效路径。农二代什么也没有,要想改变自己的人生,必须不断改变提高自己,努力将社会、老板、个人的利益结合到一起,以此来成为进军主流社会的敲门砖、入场券,“老谋深算”的老杨自有妙招、策略。
    你不成功骂社会,那你注定无法成功。忧国忧民的老杨不仇富,对于社会问题,他总是采用积极向上的心态换位思考。他站在老板的角度思考社会问题,他认为老板倒下,许多没有自主创业能力的工人就会失业。而失业带来的是社会稳定的隐患。所以,他诚心实意地支持老板的事业。
    工作中,给老板打工的他比老板更主动,也常常会因为逼老板干活惹老板生气。于是,老杨充分发挥顾问作用,“绕弯子”走路,努力形成一种动员的态势,使得企业发展能先行一步、立足长远。这样做,老杨不仅仅单单为了企业,更多的是打的自己的“小算盘”:他分析,企业发展好了,自己的工资保住了,社会就能发展进步了。
    入流的老杨摆正位置、找准角色,不仅讨老板、员工的喜欢,也讨社会、企业的喜欢,“吃得开”的老杨无论在哪里都“有市场”。
    “三只眼”的老杨种过地、放过羊、养过蜜蜂,在公社负责征兵工作时,忧国忧民的他,也曾先把自己招安并当兵三年。从60岁至今8年来,他一肩担挑“顾八家”之责,穿行于清徐与太原之间,自由地生活着,自主地工作着,活得蛮滋润,蛮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