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东湖*副刊总第2698期 >2014-08-13编印

那些寻求凉爽的日子
刊发日期:2014-08-13 阅读次数: 作者:姚润生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烈日炎炎、气温飙升的数伏天,闷热难耐,让人处于躲也无法躲,藏也无处藏的境地。世世代代居住农村的人们,在适应这样客观条件的同时,也想出了一些笨法子,总想过一个清凉的夏天。进入夏天,人们把糊窗纸撕去,用枣树刺和细高梁秸或图钉钉上“冷布”,在买不到冷布或买不起冷布时,就用“香火头”将窗纸捅出小孔,同时,挂上竹门帘,这样,既能通风散热也起到防蚊防蝇的作用。那时候,农村人不知冷饮为何物。偶有“打冻凌”的叫卖声传来,女人们会“破费”几分钱,为她的孩子买一块,让孩子高兴一阵,凉爽一时。为了解渴防暑,一般人家会熬一锅稀稀的小米粥或绿豆汤,放凉了,下午去地里干活前喝几碗,既解渴又充饥,一举两得。人们家的“大门道”是人们聚集纳凉的好去处,吃饭的大餐厅。午饭时,男人们光着膀子,端着一大碗浇着西红柿茄子菜的红面剔尖,在门道两边一蹲,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经常会有上身近裸的女人和一丝不挂的孩子,夹杂其间,虽说不雅,也失风化,然而,却是特殊环境下无奈的选择。
  我们部队在塞北,冬季寒冷。然而,进入伏天,有时气温高达三十四五度,门窗大开的宿舍里,室温也有三十来度,中午不能午休,深夜才能安眠。一个星期天,我外出办事,下午回来后,见铁丝上晾着几条褥子和床单,其中还有我的,见我诧异,在树荫下乘凉的同志笑着对我说:“你那小李干的好事,宿舍快成养鱼池了。”原来,与我同室住的小李,不知是听了谁的主意,借来橡胶水管,接到水龙头上,用钳子夹住出水的一头,向宿舍的墙上喷水,用以降温。他看着喷出的水流、溅起的水珠、飘飞的水雾,欣赏着时隐时现的微型“彩虹”,被人造景观迷得忘乎所以,竟没注意到开着的窗户,一个劲地喷着水,把床喷湿了,地面也积了很多。小李好心办了错事,人们能说什么呢!
  1962年,我在石家庄某军校“理化师资进修班”学习。那年的夏天,天气连续高温,可把我们烤坏了。我们住的营房是依据苏联的图纸建造的,每个房间住一百多人。如此大的房间,没有电扇,更没有空调。门窗大开也排不走汗气、热气、臭气,令人难眠。我们理化师资进修班的学员,知道“蒸发能带走热量”的道理,于是从洗漱室打来水泼在地面,你一盆我一盆,一会儿功夫,地面积水有两厘米深,同志们都赤着脚走来走去,好不凉爽。然而,出现了新问题:第二天“起床号”响了,有的同志的鞋被漂走了,有的地方堆了好几只鞋,为寻鞋,早操迟到了。我们的盲干,受到了支队长的严厉批评。
  面对严寒酷暑,人们一直在寻求和创造宜居的条件和环境。取暖设备、致冷的电扇空调的发明、应用和普及,正是在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寻求和创造的结果。然而,大环境、大气候的保护和改善,却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