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即将进入后半程,如何巩固成果、防止短期效应,成为当务之急。我们必须坚持在教育、制度、监督三位一体惩防体系上下功夫,动真碰硬,打持久战,不断巩固和发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成果,切实防止“四风”问题反弹。
这段时间,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单位正在陆续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辛言辣语让党员干部红脸出汗,效果明显。但也有少数党员干部,将民主生活会看成教育实践活动的转折点,将批评与自我批评当成解决“四风”问题的终点,产生“闯关”想法,以为专题民主生活会开好了,就可以松一口气,万事大吉。抱着这种思想,必然会导致教育实践活动后半程的标准降低、要求放松。
教育要常态化。作风来源于思想,形成于实践,表现于行动。要改变一个人的不良作风,使其表现出优良作风,必须从改变知识结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以及提高修养水准做起,这需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教育是转作风的基础,有扎实的、长期的、反复的教育才会有良好的作风。为此,必须把作风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常态的培训体系,与时俱进地改进教育方法。要经常开展理想信念、党的宗旨、新政绩观等教育,增强广大党员干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能力,增强思想上的“防腐性”和政治上的“免疫力”。
监督要立体化。通过完善管用、到位的作风监督机制,把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等结合起来,不断畅通监督渠道,加快构建立体化、多层次的监督网络,强化刚性惩处,倒逼干部转变“四风”,让监督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使不良的作风不敢为、不能为。要加快形成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培养党员干部养成优良作风的自觉性。不断创新监督检查方式,提高监督的整体效能。要充分发挥纪检部门的监督主体作用,加大问责惩戒力度。
制度要长效化。要从根本上革除“四风”,除了依赖于常态化的教育和立体化的监督等外,最终还要靠严明、健全、长效的制度来推进和保障。也就是要通过健全长效机制,将作风建设的积极成果固化为制度约束,制定新的制度,完善已有的制度,废止不适用的制度,确保制度得到严格贯彻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