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谛”,繁体为“諦”。形声字,从言,帝声。
“言”为语言、言辞;“帝”为帝王、皇帝,代表至高无上,有绝对权威。“谛”可理解为帝王说的话。所谓“君无戏言”,对于臣子和百姓来说,帝王的话必须认真听取并谨慎遵照执行。《说文·言部》:“諦,审也。”这里的“审”就是细察、详审的意思。所以“谛”的本义就是详审、仔细。如谛听、谛视。“谛”又为真理。如妙谛、真谛。也常用于佛教用语,意为真实不虚,即真实无误、永远不变的真理。
人只有全面仔细地审思之后,才会对事物有深刻透彻的了解。由此“谛”引申为明白、了解;做副词用,表示详细、仔细。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当时乍见惊心目,凝视谛听殊未足。”意思是当时看见的时候感到触目惊心,仔细地看、仔细地听了之后仍然感到没有满足。形象地表现出了舞姿的优美,音乐的动听。《聊斋志异·促织》:“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仔细地看着蟋蟀,发现它的形状非常短小,颜色是红黑色的,明显和以前捕获的那只不一样。又如,“谛视”指仔细地观察;“谛思”指深思熟虑。
人在仔细分析之后,才能参透事物的深层道理。由此,“谛”引申为事物的内在含义或意义,也就是真理、真知。如真谛、妙谛。人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和探索,才能真正领悟宇宙的奥秘,掌握人生的真谛。
佛教禅宗讲究明心见性,直指人心。“心”指人心,“性”指人的本性,性由心生。明心见性的目的就是要得到人生的真知。佛家把真知、真实无谬的道理称为“谛”,有“四谛”之说。所谓“四谛”,是把现实生活中的苦难和原因及摆脱的方法归结成: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指芸芸众生承受三界轮回相逼迫的苦恼,三界众生之生及所生之处即为“苦”。“集谛”是解释造成诸苦的原因。“集”有积集、集起、因、系缚、障碍等意,指众生所做的贪嗔愚痴等不良行为及造成的后果,这些积聚起来,最终会招致将来的生死苦果。就苦谛、集谛来说,集为因,苦是果。“灭谛”指摆脱三界的烦恼苦痛及生死的果报,不再受诸多苦恼,达到佛所说的解脱的境界。“道谛”是断灭诸苦而达到涅槃境界的修行之道、修行之要,也就是达到解脱的途径和方法。就灭谛、道谛来说,道为因,灭是果。
佛家实现解脱的方法有所谓“八正道”,包括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等八种修行的具体途径。此外,“三谛”也有指空谛、假谛和中道谛这三谛,而“二谛”包括真谛和俗谛,这些都是佛学中所说的各种哲学道理。
佛教历史上还有一位著名的法师,法名就叫做“真谛”。真谛法师原来是印度的贵族僧人,南朝梁武帝时期,真谛五十岁时,接受邀请到我国传授佛法。他在梁期间,转徙各地,生活极不安定,但仍然坚持翻译自己带来的许多佛经,坚持讲习佛法,从没有中断过。真谛平时生活简单朴素,衣食住行非常节俭。他的弟子们受他的熏陶,也都勤奋禀学,晨夕不懈,形成一种刻苦笃实的学风。真谛死后,弟子们分别到各地弘扬他的学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