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东湖*副刊总第2692期 >2014-07-30编印

悲痛无穷悼关老
刊发日期:2014-07-30 阅读次数: 作者:牛宝生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公元2014年7月25日下午6时许,关老走完了他辉煌而又有意思的一生。噩耗传来,犹如晴天霹雳,震惊之余,痛彻心扉,不觉潸然泪下。
  关老光远,1938年出生,徐沟武家庄人。1956年参加工作,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团县委书记,县委组织部干部科长,人事局局长,县人大常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退休后除继续担任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外,兼任县罗贯中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
  去年冬天,协会有个活动,想请关老参加,白天几次打手机,总是关机,打家里的座机,也是停机。晚上打过去,依然如此。不得已,只好打给其长子关长兴,说在北京弟弟家。要了号码,打过去,对方说,关老刚躺下,在这里很好,勿念。
  今年县里的“两会”上,见到关老,风采依旧,只是清瘦了。说是戒了烟,身体没事。偶尔晨练,碰上,还是一脸微笑。只觉得他又瘦了。我心里疑惑,这个能是有钱难买老来瘦么?
  一天碰上老领导老梁,他说,有空多看看老关,怕是得了正经病。何为正经病?我真不愿想下去。
  7月中旬,约了朋友到家里看他,关老身体明显又消瘦了许多,且只能躺在床上了。见到我们,想起身,我赶忙坐在他身边,握着他的手,听他有气无力地说话。我鼻子酸酸的,尽力控制着自己。关老让关姨拿一本他的《谈史说戏》送给朋友,对我们说,要好好工作,好人必有好报。
  前几天,一位朋友说他看了关老,在县医院。我心里一惊,病情加重了?那天,正巧一位朋友也要去看,约我同往。到了县医院,医护人员说,刚回去。我们又一同到了家里。这回,关老更加憔悴了。见此情形,朋友忍不住背过脸去,用纸巾拭泪。
  7月25日上午,我又去家里探望。他很虚弱,但仍试图同我们打招呼。谁曾想,这一次,竟是永诀。
  我以关老的弟子自居,熟悉的人也都这么说。关老工作勤勉,做事严谨认真、襟怀坦荡、光明磊落。在他的麾下,我明白了道理,学会了踏实,懂得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他的关怀下,学到了许多人文历史知识,并产生了这一方面的兴趣。如果说我业务方面尚能不断进步,在文化修养方面还保有一点热忱,那一定都来自关老的影响。
  1987年,我陪关老到外地考察,抽空自费到感兴趣的地方游览。在西安,我们看了人们不大注意的秦二世墓、王宝钏寒窑。那时旅游业刚刚起步,交通不方便,我们是凭双脚去的。到了邛崃县,工作完毕,住到招待所,只见被子上、装潢的墙壁上,都是文君听琴的图案。一问,服务员说:“我们这儿就是文君故里。”“有遗迹吗?”“有文君井,就在某某处。”我们竟没有想到邛崃就是过去的临邛。
  关老听了,说了句很是幽默的话:“咱们虽订了明早的车票,但文君可夜奔,我们为何不可夜游呢?”于是我们连夜从后门进去,参观了文君公园。
  史海茫茫,文牍泱泱。关老工作上一丝不苟,对戏史、地名、姓氏的研究更是一丝不苟。平素到他家,每当提及一个话题,他便拿出作的笔记、摘录让我看,上面写满文字,其出处、页码,一笔一划,工工整整。字体是他特有的,略略左斜,横竖力道,如刀劈斧砍,我称之为老关体。我说,老关费什么劲啊,拿来我复印就是。他说,这样可以增加记忆。
  关老为做文史炼乡风,老来更是精神抖擞,老当益壮,砥砺出一串精神的火花:《谈史说戏》、《村名集锦》;被录入《共和国改革兴国名人·传世宝典》一书,被授予“共和国改革兴国名人”、“文学状元”、“共和国精英”、“民族文艺领袖人物”、“中国传统文化杰出贡献人物”等荣誉称号。经中国国家诗书画院组委会、中国国学协会编委会、世界华文诗词学会评委会严格评定,其作品《姓的源出系属传承演支探见》被编入《国学经典:当代诗文书画名家获奖作品选》、评为国学大奖金奖,被授予“国学一级大师”荣誉称号——一个需要专家探究的问题,关老做了。这没有别的,是执着的辉煌。因此,他专研的精神更动人,更不朽。
  关老走了,但他的精神永远感动着我们,永远激励着我们。由李君牵头,几位朋友共撰了挽联:
  曰组织曰人事著文谈戏史立德立言播誉远;
  论古今论英雄出言称意思真知真见自留光。
  言辞有尽,悲痛无穷。关老,您大可放心:苍天有您添文史,天重文气;有您增细腻,天畅四时;有您助人事,人间正道是沧桑。